论文目录 | |
中文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前言 | 第10-12页 |
第一部分 综述 | 第12-26页 |
一、范炳华教授学术渊源 | 第12页 |
二、眩晕病历代文献提要 | 第12-14页 |
(一) 眩晕病的命名 | 第12-13页 |
(二) 病因病机和治则 | 第13-14页 |
三、颈性眩晕的中西医临床研究进展 | 第14-26页 |
第二部分 范炳华教授治疗颈性眩晕的主要学术特色 | 第26-33页 |
一、以“上虚”立论认识颈性眩晕的病机 | 第26页 |
二、从“症因相关”入手详查颈性眩晕病因 | 第26-31页 |
(一) 诊断-辨症求因原则 | 第27页 |
(二) 辩症求因的诊断方法 | 第27-31页 |
(三) 综合评估 | 第31页 |
三、以治因为先,有错必纠为治疗原则,以整复为治疗关键 | 第31-32页 |
四、瘥后防复,预防为先的思想 | 第32-33页 |
第三部分 范炳华教授治疗颈性眩晕的理论依据与临证经验 | 第33-38页 |
一、理论依据 | 第33-34页 |
二、临证经验 | 第34-38页 |
(一) 颈性眩晕对因推拿治疗的方法 | 第34-37页 |
(二) 基于“上气不足、髓海不足”论的中药治疗 | 第37-38页 |
第四部分 颈性眩晕临床相关因素的研究 | 第38-60页 |
一、临床资料 | 第38-39页 |
(一) 研究对象 | 第38页 |
(二) 诊断标准 | 第38-39页 |
二、观察方法 | 第39-40页 |
(一) 观察指标 | 第39页 |
(二) 样本量估计 | 第39页 |
(三) 统计方法 | 第39-40页 |
三、结果 | 第40-48页 |
(一) 两组研究对象平均年龄对比 | 第40-41页 |
(二) 两组研究对象性别分布 | 第41页 |
(三) 颈性眩晕伴随症状和体征检查结果统计 | 第41-43页 |
(四) 颅内外血管流速异常支数统计 | 第43-45页 |
(五) 颅内外动脉血管血流流速异常与颈性眩晕的相关性分析 | 第45页 |
(六) 颅内外动脉血管血流流速异常与耳鸣的相关性分析 | 第45-46页 |
(七) 临床体征和影像学检查与颈性眩晕的相关性分析 | 第46-47页 |
(八) 两组研究对象椎-基底动脉系流速异常发生率 | 第47-48页 |
四、分析与讨论 | 第48-59页 |
(一)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分析 | 第48页 |
(二) 颈性眩晕症状分布分析 | 第48-50页 |
(三) 椎-基底动脉经颅多普勒(TCD)检测结果分析 | 第50-55页 |
(四) 颅内外动脉血管血流流速异常与颈性眩晕的相关性分析 | 第55-57页 |
(五) 大脑后动脉和流速异常和耳鸣的相关关系 | 第57-59页 |
五、小结 | 第59-60页 |
结论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9页 |
附图 | 第69-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个人简介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