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4页 |
1.1 课题背景 | 第13-15页 |
1.1.1 太赫兹波特点 | 第13-14页 |
1.1.2 太赫兹领域的发展动态 | 第14页 |
1.1.3 太赫兹功率源的实现方法 | 第14-15页 |
1.2 太赫兹真空电子辐射源简介 | 第15页 |
1.3 太赫兹频段行波管与返波管研究现状 | 第15-21页 |
1.3.1 国内外太赫兹频段行波管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3.2 国内外太赫兹频段返波管研究现状 | 第18-21页 |
1.4 现阶段所遇到的问题及研究思路 | 第21-22页 |
1.5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组织结构 | 第22-24页 |
第二章 脊加载正弦波导及其在行波管中应用的研究 | 第24-48页 |
2.1 引言 | 第24页 |
2.2 脊加载正弦波导结构描述 | 第24-25页 |
2.3 脊加载正弦波导的慢波特性分析 | 第25-34页 |
2.3.1 脊加载正弦波导的慢波特性分析方法 | 第25-26页 |
2.3.2 脊加载正弦波导的单周期仿真模型 | 第26-28页 |
2.3.3 脊加载正弦波导色散特性及耦合阻抗计算方法 | 第28-30页 |
2.3.4 脊加载正弦波导的慢波特性优化计算 | 第30-31页 |
2.3.5 与常规正弦波导的慢波特性对比 | 第31-33页 |
2.3.6 脊加载正弦波导高次模式的讨论 | 第33-34页 |
2.4 脊加载正弦波导传输特性的分析及高频系统初步设计 | 第34-38页 |
2.4.1 传输特性的仿真计算 | 第34-36页 |
2.4.2 高频系统的初步设计 | 第36-38页 |
2.5 脊加载正弦波导行波管注-波互作用特性的研究 | 第38-46页 |
2.5.1 粒子模拟模型的建立 | 第39-40页 |
2.5.2 注-波互作用结果 | 第40-45页 |
2.5.3 与常规正弦波导行波管注-波互作用特性比较 | 第45-46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第三章 平顶型正弦波导及其在行波管中应用的研究 | 第48-68页 |
3.1 引言 | 第48页 |
3.2 平顶型正弦波导结构描述 | 第48-49页 |
3.3 平顶型正弦波导的慢波特性分析 | 第49-53页 |
3.3.1 平顶型正弦波导的慢波特性优化计算 | 第49-52页 |
3.3.2 与常规正弦波导的慢波特性对比 | 第52-53页 |
3.4 平顶型正弦波导传输特性的研究 | 第53-55页 |
3.4.1 平顶型正弦波导传输特性的仿真计算模型 | 第53-54页 |
3.4.2 平顶型正弦波导传输特性的计算结果 | 第54-55页 |
3.5 平顶型正弦波导行波管注-波互作用特性的研究 | 第55-62页 |
3.5.1 粒子模拟模型的建立 | 第56页 |
3.5.2 注-波互作用结果 | 第56-60页 |
3.5.3 与常规正弦波导行波管的注-波互作用特性比较 | 第60-62页 |
3.6 G波段平顶型正弦波导行波管的高频系统设计及器件性能 | 第62-67页 |
3.6.1 高频系统设计 | 第62-64页 |
3.6.2 器件性能预测 | 第64-67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四章 开槽正弦波导及其在返波管中应用的研究 | 第68-82页 |
4.1 引言 | 第68页 |
4.2 开槽正弦波导结构描述 | 第68-69页 |
4.3 开槽正弦波导的慢波特性分析 | 第69-71页 |
4.3.1 开槽正弦波导的单周期计算模型 | 第69-70页 |
4.3.2 与常规正弦波导的慢波特性对比 | 第70-71页 |
4.4 开槽正弦波导传输特性的研究 | 第71-73页 |
4.4.1 开槽正弦波导传输特性的仿真计算模型 | 第72页 |
4.4.2 开槽正弦波导传输特性的仿真计算结果 | 第72-73页 |
4.5 380GHz开槽正弦波导返波管高频系统的设计分析 | 第73-76页 |
4.5.1 开槽正弦波导反射器的设计 | 第74-75页 |
4.5.2 380GHz开槽正弦波导返波管高频系统的整体设计 | 第75-76页 |
4.6 380GHz开槽正弦波导返波管器件性能 | 第76-80页 |
4.6.1 注-波互作用方案 | 第76-77页 |
4.6.2 注-波互作用结果 | 第77-80页 |
4.7 关于 380GHz开槽正弦波导返波管设计的讨论 | 第80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80-82页 |
第五章 正弦型脊波导及其在返波管中应用的研究 | 第82-112页 |
5.1 引言 | 第82页 |
5.2 正弦型脊波导结构描述 | 第82-83页 |
5.3 正弦型脊波导的慢波特性分析 | 第83-89页 |
5.3.1 正弦型脊波导慢波特性的仿真计算模型 | 第83-84页 |
5.3.2 与常规正弦波导的慢波特性对比 | 第84-86页 |
5.3.3 正弦型脊波导的参数分析 | 第86-89页 |
5.4 正弦型脊波导传输特性的研究 | 第89-91页 |
5.4.1 正弦型脊波导传输特性的仿真计算模型 | 第89-90页 |
5.4.2 正弦型脊波导传输特性的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90-91页 |
5.5 正弦型脊波导返波管注-波互作用的研究 | 第91-94页 |
5.5.1 正弦型脊波导返波管的互作用方案 | 第91页 |
5.5.2 正弦型脊波导返波管的互作用结果 | 第91-94页 |
5.5.3 与常规正弦波导返波管的比较 | 第94页 |
5.6 G波段正弦型脊波导返波管高频系统设计及器件性能 | 第94-100页 |
5.6.1 G波段正弦型脊波导返波管高频系统设计 | 第95-97页 |
5.6.2 G波段正弦型脊波导返波管器件性能 | 第97-100页 |
5.7 W波段正弦型脊波导的实验研究 | 第100-110页 |
5.7.1 实验模型 | 第100-102页 |
5.7.2 模拟计算结果 | 第102-103页 |
5.7.3 部件加工、测量及装配 | 第103-107页 |
5.7.4 实验模型传输特性的测试及结果分析 | 第107-110页 |
5.8 本章小结 | 第110-112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12-117页 |
6.1 关于论文中主要研究工作、工作创新点以及研究成果的总结 | 第112-115页 |
6.2 对后续课题研究的建议 | 第115-116页 |
6.3 课题研究方向上的展望 | 第116-117页 |
致谢 | 第117-1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18-130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第130-1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