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1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3-19页 |
1.2.1 低功率微波滤波器的小型化研究与发展 | 第13-15页 |
1.2.2 真空大功率微波滤波器小型化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2.3 广义谐振器的特性研究及小型化应用 | 第17-19页 |
1.3 论文研究内容和章节介绍 | 第19-21页 |
第二章 自适应预失真滤波函数的研究 | 第21-43页 |
2.1 引言 | 第21-22页 |
2.2 滤波器的自适应预失真技术 | 第22-26页 |
2.2.1 滤波器预失真技术的由来 | 第22页 |
2.2.2 滤波器预失真技术的改进 | 第22-24页 |
2.2.3 自适应预失真技术 | 第24-26页 |
2.3 耦合矩阵的综合 | 第26-38页 |
2.3.1 耦合矩阵 | 第27-29页 |
2.3.2 耦合矩阵的综合 | 第29-33页 |
2.3.3 耦合矩阵的旋转 | 第33-36页 |
2.3.4 自适应预失真滤波器计算实例 | 第36-38页 |
2.4 自适应预失真滤波函数的参数优化设计 | 第38-42页 |
2.4.1 函数带外极点个数的优化设计 | 第38页 |
2.4.2 谐振器无载Q的优化设计 | 第38-39页 |
2.4.3 滤波器阶数的优化设计 | 第39-40页 |
2.4.4 滤波器原型回波损耗的优化设计 | 第40-42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三章 低功率高选择性滤波网络的小型化结构研究 | 第43-71页 |
3.1 引言 | 第43-44页 |
3.2 RW(矩形波导)基本理论 | 第44-45页 |
3.3 SIW结构的基本特性 | 第45-48页 |
3.3.1 SIW与RW等效宽度的计算 | 第45-47页 |
3.3.2 SIW的传输特性 | 第47页 |
3.3.3 SIW的插入损耗 | 第47-48页 |
3.4 SIW结构实现自适应预失真函数的适用性分析 | 第48-52页 |
3.4.1 SIW谐振器的无载Q值 | 第48-50页 |
3.4.2 SIW谐振器的频率调谐 | 第50-52页 |
3.4.3 SIW谐振器的磁耦合 | 第52页 |
3.5 空气加载基片集成波导ALSIW的传输特性 | 第52-64页 |
3.5.1 离散金属柱与金属波导连续壁等效的理论 | 第53-55页 |
3.5.2 ALSIW与RW_eff等效宽度的简便计算 | 第55-57页 |
3.5.3 ALSIW的传输特性 | 第57-58页 |
3.5.4 ALSIW的插入损耗 | 第58-64页 |
3.6 ALSIW结构的自适应预失真函数适用性分析 | 第64-68页 |
3.6.1 ALSIW谐振器的无载Q值 | 第64-65页 |
3.6.2 ALSIW谐振器的频率调谐 | 第65-67页 |
3.6.3 ALSIW谐振器的磁耦合 | 第67-68页 |
3.7 实验验证 | 第68-70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四章 真空大功率同轴谐振网络的小型化研究 | 第71-94页 |
4.1 引言 | 第71-72页 |
4.2 微放电原理 | 第72-77页 |
4.2.1 微放电原理分析 | 第72-75页 |
4.2.2 微放电产生条件 | 第75-77页 |
4.3 微放电对信号造成的非线性影响 | 第77-78页 |
4.3.1 微放电产生的新频率分量 | 第77页 |
4.3.2 微放电产生的噪声 | 第77-78页 |
4.4 同轴结构谐振器的微放电阈值研究 | 第78-88页 |
4.4.1 同轴谐振器结构形式的确定 | 第79-80页 |
4.4.2 同轴谐振器研究模型的确定 | 第80-82页 |
4.4.3 同轴谐振器微放电阈值的通常设计方法及设计结果 | 第82-83页 |
4.4.4 同轴谐振器微放电阈值模型的结构设计 | 第83-85页 |
4.4.5 微放电阈值测试方案 | 第85-88页 |
4.5 微放电阈值试验数据及分析 | 第88-90页 |
4.6 不同结构同轴谐振器真空大功率工作环境适应性比较 | 第90-92页 |
4.7 真空大功率同轴谐振器的小型化设计 | 第92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92-94页 |
第五章 谐振器的小型化应用研究 | 第94-123页 |
5.1 引言 | 第94-95页 |
5.2 单端开路金属杆耦合结构 | 第95-102页 |
5.2.1 单端开路金属杆耦合结构的电路分析 | 第96-99页 |
5.2.2 仿真结果 | 第99-101页 |
5.2.3 实验验证 | 第101-102页 |
5.2.4 结论 | 第102页 |
5.3 谐振器的并联含义及应用 | 第102-114页 |
5.3.1 多工器的连接结构 | 第102-104页 |
5.3.2 多工器连接结构的串并联分析 | 第104-106页 |
5.3.3 分歧波导连接的多通道滤波器 | 第106-113页 |
5.3.4 结论 | 第113-114页 |
5.4 谐振器相位补偿特性在移相器中的应用 | 第114-121页 |
5.4.1 移相器的基本原理 | 第114-116页 |
5.4.2 采用谐振器补偿色散效应的180°宽带开关网络 | 第116-121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21-123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23-126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123-125页 |
6.2 展望 | 第125-126页 |
致谢 | 第126-127页 |
参考文献 | 第127-135页 |
攻博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