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0页 |
1.1 数字签名的重要性 | 第12-13页 |
1.2 数字签名发展概述 | 第13-17页 |
1.2.1 传统公钥密码体制下的签名方案 | 第13页 |
1.2.2 基于身份密码体制下的签名方案 | 第13-14页 |
1.2.3 无证书密码体制下的签名方案 | 第14-17页 |
1.3 论文安排及主要研究成果 | 第17-20页 |
1.3.1 论文主要安排 | 第17页 |
1.3.2 主要研究成果 | 第17-20页 |
第二章 基础知识 | 第20-26页 |
2.1 双线性对 | 第20页 |
2.2 困难问题假设 | 第20-21页 |
2.3 可证明安全理论与方法 | 第21-2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4-26页 |
第三章 无证书加密体制 | 第26-42页 |
3.1 无证书加密体制的形式化定义及安全模型 | 第26-29页 |
3.2 对Hwang等人的无证书加密体制的密码学分析 | 第29-32页 |
3.2.1 Hwang等人的无证书加密体制 | 第29-30页 |
3.2.2 对Hwang等人的无证书加密体制的安全分析 | 第30-32页 |
3.3 改进的加密体制 | 第32-40页 |
3.3.1 加密体制描述 | 第32-33页 |
3.3.2 安全证明 | 第33-4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第四章 无证书签名方案 | 第42-62页 |
4.1 无证书签名方案的形式化定义及安全模型 | 第42-44页 |
4.2 对Yu等人的无证书签名方案的密码学分析 | 第44-46页 |
4.2.1 Yu等人的无证书签名方案 | 第44-45页 |
4.2.2 对Yu等人无证书签名方案的安全攻击 | 第45-46页 |
4.3 改进的无证书签名方案 | 第46-54页 |
4.3.1 方案描述 | 第46-47页 |
4.3.2 安全证明 | 第47-54页 |
4.3.3 性能分析 | 第54页 |
4.4 新的无证书签名方案 | 第54-60页 |
4.4.1 方案设计 | 第54-55页 |
4.4.2 安全证明 | 第55-59页 |
4.4.3 性能分析 | 第59-6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第五章 无证书聚合签名方案 | 第62-74页 |
5.1 无证书聚合签名方案的形式化定义及安全模型 | 第62-64页 |
5.2 对Xiong等人无证书聚合签名方案的密码学分析 | 第64-66页 |
5.2.1 Xiong等人的无证书聚合签名方案 | 第64-65页 |
5.2.2 对Xiong等人的聚合签名方案的安全攻击 | 第65-66页 |
5.3 改进的无证书聚合签名方案 | 第66-72页 |
5.3.1 方案描述 | 第66-67页 |
5.3.2 安全证明 | 第67-71页 |
5.3.3 性能分析 | 第71-7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第六章 无证书部分盲签名方案 | 第74-88页 |
6.1 部分盲签名介绍 | 第74-75页 |
6.2 无证书部分盲签名方案的形式化定义及安全模型 | 第75-77页 |
6.3 对Zhang等人无证书部分盲签名方案的密码学分析 | 第77-80页 |
6.3.1 Zhang等人的无证书部分盲签名方案 | 第77-78页 |
6.3.2 对Zhang等人的部分盲签名方案的攻击 | 第78-80页 |
6.4 我们的无证书部分盲签名方案 | 第80-87页 |
6.4.1 方案描述 | 第80-81页 |
6.4.2 安全证明 | 第81-85页 |
6.4.3 性能分析 | 第85-86页 |
6.4.4 在电子现金系统中的应用 | 第86-87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87-88页 |
第七章 无证书签密方案 | 第88-102页 |
7.1 无证书签密形式化定义及其安全模型 | 第88-91页 |
7.2 Liu等人的签密方案 | 第91-92页 |
7.3 我们的无证书签密方案 | 第92-101页 |
7.3.1 方案描述 | 第92-94页 |
7.3.2 安全证明 | 第94-100页 |
7.3.3 性能分析 | 第100-101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101-102页 |
结束语及展望 | 第102-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14页 |
致谢 | 第114-11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16-118页 |
博士在读期间参与完成的项目 | 第1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