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8页 |
1.1.1 人口老龄化与中国劳动力市场变化 | 第13-16页 |
1.1.2 中国人才开发战略与人才开发实践 | 第16-18页 |
1.2 研究内容 | 第18-24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8页 |
1.2.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8页 |
1.2.3 基本概念及其界定 | 第18-22页 |
1.2.4 研究思路与框架 | 第22-24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1.4 研究意义 | 第25-27页 |
1.4.1 理论意义 | 第25页 |
1.4.2 实践与政策意义 | 第25-27页 |
第2章 文献回顾与综述 | 第27-44页 |
2.1 涉及老年人才开发的相关理论回顾 | 第27-34页 |
2.1.1 生产性老龄化理论 | 第28-31页 |
2.1.2 老年价值论 | 第31-32页 |
2.1.3 人才开发理论 | 第32-33页 |
2.1.4 人才强国战略理论 | 第33-34页 |
2.2 已有研究的文献综述 | 第34-44页 |
2.2.1 老年人才开发研究文献回顾 | 第34-39页 |
2.2.2 生产性老龄化研究文献回顾 | 第39-41页 |
2.2.3 对已有研究的述评 | 第41-44页 |
第3章 老年人才特征及开发机制分析 | 第44-66页 |
3.1 老年人才特征分析 | 第45-50页 |
3.1.1 老年人才的生产性特征 | 第45-46页 |
3.1.2 老年人才在开发方面的特征 | 第46-50页 |
3.2 老年人才开发内容与机制 | 第50-64页 |
3.2.1 老年显人才开发内容与机制 | 第51-61页 |
3.2.2 老年潜人才开发内容与机制 | 第61-64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第4章 中国老年人才开发现状与问题分析 | 第66-99页 |
4.1 中国老年人才使用性开发的现状 | 第66-73页 |
4.1.1 中国的延迟退休政策 | 第66-69页 |
4.1.2 退休返聘与中国老年人才再就业 | 第69-71页 |
4.1.3 中国老年人才社会活动的参与情况 | 第71-73页 |
4.2 中国老年人才组织性开发的现状 | 第73-82页 |
4.2.1 中国的老年人才组织建设 | 第73-76页 |
4.2.2 社区建设引导中国老年人才的参与 | 第76-78页 |
4.2.3 中国的老年人才岗位调整 | 第78-80页 |
4.2.4 中国老年人才保护和激励 | 第80-82页 |
4.3 中国老年人才培养性开发现状 | 第82-85页 |
4.3.1 中国老年人才的培训情况 | 第82-83页 |
4.3.2 中国的老年教育 | 第83-85页 |
4.4 中国老年人才自我开发现状 | 第85-89页 |
4.4.1 中国老年人才的自我学习 | 第85-86页 |
4.4.2 中国老年人才严肃休闲状况 | 第86-89页 |
4.5 中国老年人才开发的问题分析 | 第89-98页 |
4.5.1 使用性开发不足是中国老年人才开发现阶段最突出的问题 | 第89-90页 |
4.5.2 组织性开发能力还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老年人才开发需求 | 第90-93页 |
4.5.3 发展阶段制约中国老年人才的培养性开发 | 第93-94页 |
4.5.4 中国老年人才自我开发整体程度不高 | 第94-96页 |
4.5.5 中国老年人才开发社会支持体系尚需进一步优化 | 第96-98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98-99页 |
第5章 中国老年人才开发的总体水平分析 | 第99-116页 |
5.1 中国老年人才自身在开发方面的特征 | 第99-101页 |
5.2 中国老年人才总量判断及开发意愿 | 第101-106页 |
5.2.1 中国老年人才总量估算 | 第101-103页 |
5.2.2 中国老年人才开发意愿 | 第103-106页 |
5.3 中国老年人才开发的总体水平及其客观分析 | 第106-115页 |
5.3.1 老年人才开发水平的判断标准 | 第106-109页 |
5.3.2 中国老年人才开发的总体水平 | 第109-112页 |
5.3.3 对中国当前老年人才开发水平的评价 | 第112-11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15-116页 |
第6章 中国老年人才开发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116-131页 |
6.1 已有研究情况及本研究的再设计 | 第116-120页 |
6.1.1 老年人才开发影响因素的已有研究情况 | 第116-119页 |
6.1.2 本次研究的设计 | 第119-120页 |
6.2 数据、变量与模型 | 第120-123页 |
6.2.1 数据 | 第120-121页 |
6.2.2 变量的选取 | 第121-122页 |
6.2.3 模型 | 第122-123页 |
6.3 模型分析结果 | 第123-130页 |
6.3.1 样本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 第123-126页 |
6.3.2 回归结果的分析 | 第126-130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30-131页 |
第7章 国外老年人才开发实践及其启示 | 第131-141页 |
7.1 美国的老年人才开发实践 | 第131-133页 |
7.2 英国的老年人才开发实践 | 第133-134页 |
7.3 法国的老年人才开发实践 | 第134-135页 |
7.4 德国的老年人才开发实践 | 第135-136页 |
7.5 日本的老年人才开发实践 | 第136-137页 |
7.6 对于中国老年人才开发的启示 | 第137-140页 |
7.7 本章小结 | 第140-141页 |
第8章 主要结论与对策建议 | 第141-148页 |
8.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141-142页 |
8.2 中国老年人才开发的对策与建议 | 第142-146页 |
8.2.1 使用性开发:制定科学的延迟退休政策,关注特定生产力人群 | 第142-143页 |
8.2.2 组织性开发:加强老年组织建设,提高机构能力 | 第143-145页 |
8.2.3 培养性开发:提供更多的制度保障和机会 | 第145页 |
8.2.4 个体自我开发:转变相应的社会观念 | 第145-146页 |
8.2.5 社会支持体系:通过法律治理等促进支持力度 | 第146页 |
8.3 相关讨论 | 第146-148页 |
8.3.1 本次研究可能的创新点 | 第146-147页 |
8.3.2 本次研究的不足 | 第147-148页 |
参考文献 | 第148-15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56-157页 |
致谢 | 第157-158页 |
作者简介 | 第158-1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