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5页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第15-17页 |
前言 | 第17-20页 |
研究现状、成果 | 第17-18页 |
研究目的、方法 | 第18-20页 |
一、AR活化信号相关miRNA芯片杂交及生物信息学研究 | 第20-41页 |
1.1 对象和方法 | 第20-24页 |
1.1.1 细胞系 | 第20页 |
1.1.2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0-22页 |
1.1.3 实验方法 | 第22-24页 |
1.2 结果 | 第24-30页 |
1.2.1 RNA提取报告及电泳图 | 第24-25页 |
1.2.2 miRNA芯片图 | 第25-26页 |
1.2.3 基因筛查结果 | 第26-29页 |
1.2.4 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结果 | 第29-30页 |
1.3 讨论 | 第30-40页 |
1.3.1 miRNA | 第30-38页 |
1.3.2 靶基因预测软件 | 第38-39页 |
1.3.3 有关本实验结果 | 第39-40页 |
1.4 小结 | 第40-41页 |
二、QR-RT-PCR验证AR活化相关let-7a和miR-30a,b,c的表达 | 第41-52页 |
2.1 对象和方法 | 第41-46页 |
2.1.1 细胞系 | 第41页 |
2.1.2 主要仪器设备 | 第41页 |
2.1.3 主要试剂、配制及生物信息学软件 | 第41-42页 |
2.1.4 实验方法 | 第42-46页 |
2.2 结果 | 第46-48页 |
2.2.1 RNA提取报告及电泳图 | 第46-47页 |
2.2.2 QR-RT-PCR结果 | 第47-48页 |
2.3 讨论 | 第48-50页 |
2.3.1 关于QR-RT-PCR | 第48-49页 |
2.3.2 关于Let-7的研究 | 第49-50页 |
2.3.3 关于本实验结果 | 第50页 |
2.4 小结 | 第50-52页 |
三、染色质免疫沉淀技术证实AR基因活化是否直接调节let-7a或miR-30a | 第52-59页 |
3.1 对象和方法 | 第52-56页 |
3.1.1 实验细胞、主要试剂及配方 | 第52-54页 |
3.1.2 实验方法和步骤 | 第54-56页 |
3.2 结果 | 第56-58页 |
3.2.1 细胞核染色质超声破碎结果 | 第56页 |
3.2.2 AR抗体免疫沉淀DNA模板的PCR扩增结果 | 第56-58页 |
3.3 讨论 | 第58页 |
3.4 小结 | 第58-59页 |
四、Western blot检测DHT作用对c-Myc、k-Ras以及AR蛋白表达的影响 | 第59-67页 |
4.1 对象和方法 | 第59-62页 |
4.1.1 实验细胞、主要试剂及配方 | 第59-61页 |
4.1.2 主要仪器设备 | 第61页 |
4.1.3 实验方法 | 第61-62页 |
4.2 结果 | 第62-63页 |
4.3 讨论 | 第63-66页 |
4.3.1 关于c-Myc和k-Ras | 第63-64页 |
4.3.2 AR的结构和功能 | 第64-66页 |
4.3.3 关于本实验结果 | 第66页 |
4.4 小结 | 第66-67页 |
五、let-7a细胞功能学及其靶蛋白的研究 | 第67-83页 |
5.1 对象和方法 | 第67-76页 |
5.1.1 实验细胞、质粒和主要试剂 | 第67-68页 |
5.1.2 主要仪器设备 | 第68-69页 |
5.1.3 实验方法 | 第69-76页 |
5.2 结果 | 第76-81页 |
5.2.1 载体构建结果 | 第76-77页 |
5.2.2 细胞转染结果 | 第77-78页 |
5.2.3 MTT结果 | 第78-79页 |
5.2.4 流式细胞术结果 | 第79-80页 |
5.2.5 Western blot检测let-7a对c-Myc、k-Ras的影响 | 第80-81页 |
5.3 讨论 | 第81-82页 |
5.4 小结 | 第82-83页 |
六、miR-30a的细胞功能学及其靶蛋白的研究 | 第83-93页 |
6.1 对象和方法 | 第83-87页 |
6.1.1 实验细胞、质粒和主要试剂 | 第83页 |
6.1.2 主要仪器设备 | 第83页 |
6.1.3 实验方法 | 第83-87页 |
6.2 结果 | 第87-92页 |
6.2.1 载体构建结果 | 第87-88页 |
6.2.2 细胞转染结果 | 第88-89页 |
6.2.3 MTT结果 | 第89-90页 |
6.2.4 流式细胞术结果 | 第90-91页 |
6.2.5 Westerb blot检测miR-30a对AR的影响 | 第91-92页 |
6.3 讨论 | 第92页 |
6.4 小结 | 第92-93页 |
七、双荧光蛋白报告基因分析系统证实AR为miR-30a的靶蛋白 | 第93-99页 |
7.1 对象和方法 | 第93-96页 |
7.1.1 实验细胞、质粒和主要试剂 | 第93-94页 |
7.1.2 主要仪器设备 | 第94页 |
7.1.3 实验方法 | 第94-96页 |
7.2 结果 | 第96-97页 |
7.2.1 载体构建结果 | 第96-97页 |
7.2.2 荧光蛋白表达水平量化结果 | 第97页 |
7.3 讨论 | 第97-98页 |
7.4 小结 | 第98-99页 |
全文结论 | 第99-101页 |
论文创新点 | 第101-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11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111-112页 |
综述 | 第112-119页 |
综述参考文献 | 第116-119页 |
致谢 | 第1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