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ABSTRACT | 第1-10
页 |
前 言 | 第10-12
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40
页 |
· 引言 | 第12
页 |
· 抗生素AGPM概述 | 第12-13
页 |
· 抗生素AGPM背景介绍 | 第12
页 |
· 抗生素AGPM结构及理化性质 | 第12-13
页 |
· 菌种选育策略 | 第13-18
页 |
· 诱变育种背景 | 第14
页 |
· 诱变选育抗生素AGPM高产菌株 | 第14-16
页 |
· 筛选 | 第16-18
页 |
· 微生物发酵工艺优化策略 | 第18-27
页 |
· 发酵培养基的优化策略 | 第19-20
页 |
· 发酵工艺参数对微生物生长和次生代谢物生产的影响 | 第20-21
页 |
· 特殊前体的添加对次生代谢物生产的影响 | 第21-22
页 |
· 氧载体的添加对发酵过程的影响 | 第22-24
页 |
· 两相培养 | 第24-27
页 |
· 双向凝胶电泳技术及蛋白质检测技术 | 第27-38
页 |
· 蛋白质组与蛋白质组学 | 第27-32
页 |
· 筛选生物细胞中差异表达蛋白质的方法 | 第32
页 |
· 双向凝胶电泳(2-DE) | 第32-35
页 |
· 蛋白质鉴定技术 | 第35-37
页 |
· 蛋白质组数据库 | 第37
页 |
· 蛋白质组的局限性 | 第37-38
页 |
· 本文的立题背景、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38
页 |
· 论文撰写说明 | 第38-40
页 |
第二章 AGPM高产菌株的选育 | 第40-51
页 |
· 引言 | 第40-41
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41-45
页 |
· 菌种 | 第41
页 |
· 主要试剂 | 第41
页 |
· 主要仪器 | 第41-42
页 |
· 培养基 | 第42
页 |
· 分析方法 | 第42-43
页 |
· 培养方法 | 第43
页 |
· 玉米淀粉预处理 | 第43-44
页 |
· 菌种选育程序 | 第44
页 |
· 抗生素AGPM产生菌的自然分离 | 第44
页 |
· 诱变处理 | 第44-45
页 |
· 高产突变株的筛选 | 第45
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5-49
页 |
· 快速、有效初筛方法的确定 | 第45-46
页 |
· 产抗生素AGPM链霉菌的自然分离和筛选 | 第46-19646
页 |
· 出发菌株的鉴定 | 第19646-47
页 |
· 出发菌株生产抗生素AGPM性能的测定 | 第47
页 |
· 诱变剂和诱变剂量的确定 | 第47
页 |
· 链霉菌 099 的诱变处理 | 第47-48
页 |
· 菌种稳定性测定 | 第48
页 |
· TD0551的抗生素AGPM摇瓶发酵过程 | 第48-49
页 |
· 抗生素AGPM发酵产品的鉴定 | 第49
页 |
· 小结 | 第49-51
页 |
第三章 AGPM高产突变株-TD0551摇瓶发酵条件的初步研究 | 第51-69
页 |
· 引言 | 第51
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51-54
页 |
· 菌种 | 第51-52
页 |
· 培养基 | 第52
页 |
· 培养条件 | 第52-53
页 |
· 分析方法 | 第53
页 |
· 玉米淀粉预处理 | 第53-54
页 |
· 计算方法 | 第54
页 |
· 实验仪器 | 第54
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54-68
页 |
· 种子培养基的确定 | 第54-55
页 |
· 种子培养条件的研究 | 第55-58
页 |
· 最佳摇瓶发酵培养基的研究 | 第58-64
页 |
· 最佳摇瓶发酵条件的研究 | 第64-67
页 |
· 优化条件下的摇瓶发酵 | 第67
页 |
· 优化条件下的发酵过程曲线 | 第67-68
页 |
· 小结 | 第68-69
页 |
第四章 抗生素AGPM的发酵放大 | 第69-84
页 |
· 引言 | 第69-70
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70-72
页 |
· 菌种 | 第70
页 |
· 培养基 | 第70-71
页 |
· 培养条件 | 第71
页 |
· 分析方法 | 第71-72
页 |
· 实验仪器 | 第72
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72-83
页 |
· 抗生素AGPM发酵放大的摇瓶准备试验 | 第72-73
页 |
· 30L发酵罐的工艺条件优化 | 第73-79
页 |
· 抗生素AGPM发酵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79-83
页 |
· 小结 | 第83-84
页 |
第五章 抗生素AGPM补料分批发酵的研究 | 第84-92
页 |
· 引言 | 第84
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84-88
页 |
· 菌种 | 第84
页 |
· 实验仪器 | 第84
页 |
· 主要试剂 | 第84-85
页 |
· 培养基 | 第85-86
页 |
· 培养条件 | 第86
页 |
· 分析方法 | 第86-87
页 |
· 实验研究路线 | 第87-88
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88-91
页 |
· 摇瓶补料分批发酵的研究 | 第88-90
页 |
· 2L发酵罐的全组分补料分批发酵试验 | 第90
页 |
· 不同发酵方式的发酵试验结果的比较 | 第90-91
页 |
· 小结 | 第91-92
页 |
第六章 添加氧载体对抗生素AGPM发酵的影响 | 第92-102
页 |
· 引言 | 第92
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92-94
页 |
· 菌种 | 第92
页 |
· 培养基 | 第92-93
页 |
· 培养条件 | 第93
页 |
· 分析方法 | 第93-94
页 |
· 实验仪器 | 第94
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94-101
页 |
· 摇瓶中添加氧载体对发酵的影响 | 第94-95
页 |
· 摇瓶中添加乳化氧载体对发酵的影响 | 第95-96
页 |
· 溶氧情况对菌丝形态的影响及其与AGPM生产的关系 | 第96-98
页 |
· 2L发酵罐试验 | 第98-101
页 |
· 小结 | 第101-102
页 |
第七章 两相培养对抗生素AGPM生产的影响 | 第102-110
页 |
· 引言 | 第102
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102-105
页 |
· 菌种 | 第102-103
页 |
· 主要试剂 | 第103
页 |
· 实验仪器 | 第103
页 |
· 培养基 | 第103-104
页 |
· 培养方法 | 第104
页 |
· 透析袋的预处理 | 第104
页 |
· 树脂的处理 | 第104
页 |
· 树脂的洗脱 | 第104-105
页 |
· 分析方法 | 第105
页 |
· 抗生素AGPM活性物质在菌体中分布情况的确定 | 第105
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105-109
页 |
· 抗生素AGPM在菌体中的分布 | 第105-106
页 |
· 不同树脂对菌体生长和抗生素生产的影响 | 第106-107
页 |
· 树脂加入量对菌体生长和抗生素生产的影响 | 第107-108
页 |
· 树脂加入时间对菌体生长和抗生素生产的影响 | 第108-109
页 |
· 洗脱次数对洗脱率的影响 | 第109
页 |
· 小结 | 第109-110
页 |
第八章 与抗生素AGPM合成相关的蛋白质组分析 | 第110-129
页 |
· 引言 | 第110-111
页 |
· 实验材料 | 第111-113
页 |
· 菌种 | 第111
页 |
· 主要试剂 | 第111-112
页 |
· 实验设备 | 第112
页 |
· 药品配制 | 第112-113
页 |
· 实验方法 | 第113-119
页 |
· 菌体总蛋白的提取 | 第113-114
页 |
·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 第114
页 |
· 单向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第114-116
页 |
· 双向凝胶电泳 | 第116-119
页 |
· 实验设计 | 第119
页 |
· 出发菌株099与诱变高产菌株TD0551的蛋白表达差异 | 第119
页 |
· 菌株TD0551在不同发酵时间的蛋白表达差异 | 第119
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119-127
页 |
· 双向电泳前的预备实验 | 第119-120
页 |
· 出发菌株与诱变高产菌株的双向电泳图谱分析 | 第120-123
页 |
· 链霉菌TD0551在抗生素AGPM生产前期与生产期的双向凝胶电泳图谱分析 | 第123-127
页 |
· 小结 | 第127-129
页 |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29-133
页 |
· 结论 | 第129-132
页 |
1 抗生素AGPM高产菌株的选育 | 第129
页 |
2 摇瓶发酵条件优化 | 第129
页 |
3 30 L发酵罐操作工艺条件优化及动力学模型建立 | 第129-130
页 |
4 补料分批发酵研究 | 第130
页 |
5 氧载体的研究 | 第130-131
页 |
6 两相培养 | 第131
页 |
7 二维凝胶电泳 | 第131-132
页 |
· 展望 | 第132-133
页 |
参考文献 | 第133-145
页 |
附录 | 第145-154
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第154-156
页 |
致 谢 | 第156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