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英文缩略语 | 第1-7页 |
中文摘要 | 第7-11页 |
英文摘要 | 第11-18页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18-54页 |
第一章 肺癌侵袭、转移的分子机制 | 第19-43页 |
第一节 概述 | 第19页 |
第二节 肿瘤的增殖及其转移的过程 | 第19-20页 |
第三节 血管内皮细胞与肿瘤转移 | 第20-28页 |
1. 癌转移与血管内皮细胞功能 | 第20-21页 |
2. 癌细胞对血管内皮细胞的粘附、分解、转移形成及测定 | 第21-26页 |
3. 血管内皮细胞对癌细胞的免疫作用 | 第26页 |
4. 血管内皮细胞抗凝作用与血管中癌细胞的转移 | 第26-27页 |
5. 血管内皮细胞的粘附作用与癌细胞的转移 | 第27页 |
6. 小结 | 第27-28页 |
第四节 肺癌侵袭和转移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 第28-36页 |
1. 癌基因、抑癌基因与肺癌细胞侵袭和转移 | 第28-30页 |
2. 转移相关基因、转移抑制基因与肺癌细胞侵袭和转移 | 第30-33页 |
3. 信号转导与肺癌细胞侵袭和转移 | 第33-35页 |
4. 小结 | 第35-36页 |
第五节 细胞粘附分子与肺癌侵袭和转移 | 第36-43页 |
1. CD44 | 第36-37页 |
2. 选择素族 | 第37-38页 |
3. 免疫球蛋白超家族 | 第38-39页 |
4. 钙粘附素族 | 第39-41页 |
5. 整合素族 | 第41页 |
6. 小结 | 第41-43页 |
第二章 细胞间隙连接通讯与肺癌 | 第43-54页 |
第一节 细胞间隙连接通讯的生物学特性 | 第43-44页 |
第二节 用于检测细胞间隙连接通讯及蛋白的方法 | 第44-45页 |
1. 划痕标记染料示踪技术 | 第44页 |
2. 微注射荧光示踪分子法 | 第44页 |
3.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成像技术(LSCM) | 第44-45页 |
4. 流式细胞仪分析 | 第45页 |
第三节 细胞间隙连接通讯功能与肿瘤转移 | 第45-49页 |
1. 间隙连接功能的调节机制 | 第45-47页 |
2. 间隙连接功能和肿瘤转移 | 第47-49页 |
第四节 细胞间隙连接通讯与肺癌 | 第49-52页 |
1. 细胞间隙连接通讯与肺癌的形成及转移 | 第50-51页 |
2. 肺癌恶性表型逆转过程中钙粘合蛋白和间隙连接蛋白Cx43的作用 | 第51页 |
3. 间隙连接蛋白基因Cx43抑制肺癌生长 | 第51页 |
4. 细胞间隙连接通讯与肺癌细胞的耐药性 | 第51-52页 |
5. 细胞间隙连接通讯与细胞调亡 | 第52页 |
6. 细胞间隙连接通讯与HSV-tk/Gcv系统(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 | 第52页 |
第五节 药物对肺癌细胞间隙连接通讯的影响 | 第52-53页 |
第六节 小结 | 第53-54页 |
第二篇 实验部分 | 第54-77页 |
第三章 血管内皮细胞培养 | 第55-57页 |
第一节 前言 | 第55页 |
第二节 材料与方法 | 第55-57页 |
第四章 肺癌细胞培养 | 第57-58页 |
第一节 前言 | 第57页 |
第二节 材料与方法 | 第57-58页 |
第五章 肺癌PG细胞生长、转移的相关机理及药物的调控研究 | 第58-69页 |
第一节 前言 | 第58页 |
第二节 材料与方法 | 第58-60页 |
第三节 结果 | 第60-66页 |
第四节 讨论 | 第66-68页 |
第五节 小结 | 第68-69页 |
第六章 粘附分子、间隙连接通讯在肺癌血行转移中作用的实验研究 | 第69-77页 |
第一节 前言 | 第69页 |
第二节 材料与方法 | 第69-71页 |
第三节 结果 | 第71-74页 |
第四节 讨论 | 第74-76页 |
第五节 小结 | 第76-77页 |
第三篇 临床部分 | 第77-100页 |
第七章 间隙连接蛋白、E-钙粘素与肺癌转移的相关性研究 | 第78-85页 |
第一节 前言 | 第78页 |
第二节 材料与方法 | 第78-79页 |
第三节 结果 | 第79-80页 |
第四节 讨论 | 第80-82页 |
第五节 小结 | 第82-85页 |
第八章 共聚焦显微镜定量检测间隙连接蛋白、E-钙粘素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 | 第85-93页 |
第一节 前言 | 第85页 |
第二节 材料与方法 | 第85-88页 |
第三节 结果 | 第88-89页 |
第四节 讨论 | 第89-90页 |
第五节 小结 | 第90-93页 |
第九章 非小细胞肺癌组织、外周血CD44和CD54表达的临床研究 | 第93-100页 |
第一节 前言 | 第93页 |
第二节 材料与方法 | 第93-94页 |
第三节 结果 | 第94-97页 |
第四节 讨论 | 第97-98页 |
第五节 小结 | 第98-100页 |
第四篇 总结和展望 | 第100-104页 |
第一节 研究工作总结 | 第101-103页 |
第二节 研究工作展望 | 第103-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20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和录用的学术论文 | 第120-122页 |
致谢 | 第1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