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本论文缩略词表 | 第10-14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4-35页 |
1.1 植物胚胎发育的研究进展 | 第15-23页 |
1.1.1 子叶植物的胚胎发育的研究芸薹属油菜 | 第15-18页 |
1.1.1.1 双子叶植物胚胎发育的一般特点 | 第15-16页 |
1.1.1.2 油菜胚胎发育的研究 | 第16-18页 |
1.1.2 植物胚胎发育的相关基因功能的研究进展 | 第18-23页 |
1.1.2.1 早期胚胎发育的分子机制 | 第18-19页 |
1.1.2.2 胚胎的成熟的分子机制 | 第19-20页 |
1.1.2.3 胚胎的后熟与休眠的分子机制 | 第20-23页 |
1.2 植物基因表达分析的研究方法 | 第23-29页 |
1.2.1 表达序列标签 | 第23-24页 |
1.2.2 cDNA-AFLP技术 | 第24-25页 |
1.2.3 基因表达序列分析技术 | 第25-26页 |
1.2.4 大量平行测序技术 | 第26-27页 |
1.2.5 基因芯片技术 | 第27-28页 |
1.2.6 数字基因表达谱测序技术 | 第28-29页 |
1.3 植物蛋白质组的研究方法 | 第29-33页 |
1.3.1 蛋白质的分离技术 | 第30-31页 |
1.3.2 蛋白质的鉴定技术 | 第31-32页 |
1.3.3 蛋白质的分析技术 | 第32-33页 |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33-35页 |
第2章 白菜型油菜胚胎发育过程转录组的研究 | 第35-72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35-50页 |
2.1.1 材料 | 第35-36页 |
2.1.2 RNA提取 | 第36-37页 |
2.1.3 DNaseI消化RNA中残余基因组DNA | 第37-38页 |
2.1.4 检测RNA的完整性 | 第38页 |
2.1.5 cDNA第一链与第二链的合成 | 第38-39页 |
2.1.6 cDNA-AFLP分析 | 第39-42页 |
2.1.7 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PAGE)电泳以及银染 | 第42-44页 |
2.1.8 数据统计及分析 | 第44-45页 |
2.1.9 TDF片段的选择、回收、克隆、测序与分析 | 第45-47页 |
2.1.10 cDNA-AFLP实验结果的鉴定 | 第47-50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50-70页 |
2.2.1 RNA的提取和反转录结果 | 第50-51页 |
2.2.2 预扩和选扩结果 | 第51-52页 |
2.2.3 白菜型油菜胚胎发育基因表达研究 | 第52-53页 |
2.2.4 白菜型油菜胚胎发育基因表达研究 | 第53-65页 |
2.2.5 半定量RT-PCR对cDNA-AFLP结果的证实 | 第65-67页 |
2.2.6 白菜型油菜胚胎发育过程中基因表达的变化 | 第67页 |
2.2.7 白菜型油菜基因的表达与拟南芥基因表达的比较 | 第67-70页 |
2.3 讨论 | 第70-72页 |
第3章 白菜型油菜胚胎发育过程蛋白质组学研究 | 第72-100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72-78页 |
3.1.1 材料 | 第72页 |
3.1.2 主要仪器设备 | 第72页 |
3.1.3 总蛋白的提取 | 第72-74页 |
3.1.4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 第74页 |
3.1.5 固相pH梯度双向凝胶电泳 | 第74-75页 |
3.1.6 染色和图像分析 | 第75-76页 |
3.1.7 2D蛋白质点的肽质谱指纹图的分析 | 第76-78页 |
3.1.7.1 蛋白质点的胶内酶解 | 第76-77页 |
3.1.7.2 肽质谱指纹图的分析 | 第77-78页 |
3.1.8 数据库的查询 | 第78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78-98页 |
3.2.1 白菜型油菜胚胎发育差异表达的蛋白质的识别与鉴定 | 第78-92页 |
3.2.2 胚胎发育与整个种子发育之间的一般特点 | 第92-94页 |
3.2.3 参与蛋白质更新的相关蛋白 | 第94-95页 |
3.2.4 与细胞结构相关的蛋白 | 第95-96页 |
3.2.5 白菜型油菜胚胎发育中新发现的蛋白 | 第96-98页 |
3.3 讨论 | 第98-100页 |
第4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00-103页 |
4.1 总结 | 第100-101页 |
4.2 展望 | 第101-103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17页 |
间发表(投稿)论文情况 | 第117-118页 |
致谢 | 第1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