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致谢 | 第1-6页 |
目录 | 第6-9页 |
摘要 | 第9-12页 |
Abstract | 第12-16页 |
缩略词表 | 第16-18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8-33页 |
1.1 棉花种子品质性状的研究 | 第18-23页 |
1.1.1 棉花种子物理品质性状的研究 | 第19页 |
1.1.2 棉花种子营养品质性状的研究 | 第19-21页 |
1.1.2.1 油分和脂肪酸 | 第20页 |
1.1.2.2 蛋白质和氨基酸 | 第20-21页 |
1.1.2.3 棉酚 | 第21页 |
1.1.3 棉花种子品质性状间相关分析 | 第21-22页 |
1.1.4 种子品质性状的测定技术 | 第22-23页 |
1.2 作物种子数量性状的遗传研究 | 第23-32页 |
1.2.1 数量性状的特点 | 第23页 |
1.2.2 数量性状的遗传模型 | 第23-26页 |
1.2.2.1 加性-显性及互作效应遗传模型 | 第24页 |
1.2.2.2 加性-显性-上位性及互作效应遗传模型 | 第24-25页 |
1.2.2.3 加性-显性-母体效应遗传模型 | 第25页 |
1.2.2.4 种子-细胞质-母体及互作效应遗传模型 | 第25-26页 |
1.2.3 数量性状基因定位 | 第26-32页 |
1.2.3.1 作图群体 | 第27-29页 |
1.2.3.2 定位方法 | 第29-30页 |
1.2.3.3 棉花品质性状的QTL定位 | 第30-32页 |
1.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32-33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33-39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33页 |
2.2 田间试验 | 第33页 |
2.3 性状测定 | 第33-35页 |
2.3.1 棉花物理品质性状测定 | 第33-34页 |
2.3.2 棉籽营养品质测定 | 第34页 |
2.3.3 棉酚含量测定 | 第34-35页 |
2.4 数据统计分析 | 第35-39页 |
2.4.1 棉籽性状的遗传分析 | 第35-37页 |
2.4.2 棉籽性状QTL定位 | 第37-39页 |
2.4.2.1 遗传连锁图谱 | 第37页 |
2.4.2.2 QTL定位分析 | 第37-39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9-90页 |
3.1 回交群体构建 | 第39-50页 |
3.1.1 回交群体棉花种子物理品质性状的表现 | 第39-41页 |
3.1.2 回交群体棉花种子油分及其主要脂肪酸含量的表现 | 第41-43页 |
3.1.3 回交群体棉花种子蛋白质与氨基酸含量的表现 | 第43-49页 |
3.1.4 回交群体棉花种子棉酚含量的表现 | 第49-50页 |
3.2 棉花种子品质性状遗传分析 | 第50-74页 |
3.2.1 遗传方差分析 | 第50-59页 |
3.2.1.1 棉籽物理品质性状的方差分析 | 第50-53页 |
3.2.1.2 棉籽油分和主要脂肪酸含量的方差分析 | 第53-54页 |
3.2.1.3 蛋白质含量和氨基酸含量的方差分析 | 第54-55页 |
3.2.1.4 棉酚含量的方差分析 | 第55-59页 |
3.2.2 遗传率分析 | 第59-62页 |
3.2.2.1 棉籽物理品质性状分析 | 第59页 |
3.2.2.2 棉籽油分和脂肪酸含量的遗传率分析 | 第59-61页 |
3.2.2.3 蛋白质含量和氨基酸含量的遗传率分析 | 第61-62页 |
3.2.2.4 棉酚含量的遗传率分析 | 第62页 |
3.2.3 遗传相关性分析 | 第62-74页 |
3.2.3.1 棉籽物理品质性状间的相关性 | 第62-63页 |
3.2.3.2 棉籽营养品质间的相关性 | 第63-70页 |
3.2.3.2.1 油分、蛋白质和棉酚含量之间的遗传相关 | 第63-65页 |
3.2.3.2.2 油分和脂肪酸含量之间的遗传相关 | 第65-66页 |
3.2.3.2.3 蛋白质和氨基酸含量之间的遗传相关 | 第66-70页 |
3.2.3.3 棉籽物理品质性状与营养品质性状间的相关性 | 第70-74页 |
3.2.3.3.1 子指与营养品质间的相关性 | 第70页 |
3.2.3.3.2 种仁率与营养品质间的相关性 | 第70-71页 |
3.2.3.3.3 仁壳比营养品质间的相关性 | 第71页 |
3.2.3.3.4 仁指营养品质间的相关性 | 第71-74页 |
3.3 种子品质性状的QTL定位 | 第74-90页 |
3.3.1 棉花种子物理性状QTL定位 | 第74-79页 |
3.3.1.1 籽指(SI)的QTL定位 | 第74-75页 |
3.3.1.2 仁指(KI)的QTL定位 | 第75-79页 |
3.3.2 棉花种子营养品种性状的QTL定位 | 第79-88页 |
3.3.2.1 棉籽油分含量的QTL定位 | 第79-82页 |
3.3.2.2 棉籽脂肪酸含量的QTL定位 | 第82-88页 |
3.3.2.2.1 棕榈酸(C16-0)含量的QTL定位 | 第82页 |
3.3.2.2.2 油酸(C18-1)含量的QTL定位 | 第82-83页 |
3.3.2.2.3 亚油酸(C18-2)含量的QTL定位 | 第83-88页 |
3.3.3 棉籽品质性状QTL位点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 第88-90页 |
4 讨论 | 第90-96页 |
4.1 数量遗传研究的群体 | 第90-91页 |
4.2 遗传模型及统计方法 | 第91-92页 |
4.3 棉籽品质性状的QTL定位 | 第92-93页 |
4.4 棉籽品质性状的QTL上位性效应 | 第93-95页 |
4.5 棉籽品质性状的QTL位点的稳定性 | 第95-96页 |
全文小结 | 第96-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09页 |
附表 | 第109-1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