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和性城市公共游憩空间的系统建构研究 |
论文目录 | | 创新点 | 第1-6页 | 中文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目录 | 第10-13页 | 图目录 | 第13-15页 | 表目录 | 第15-1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53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16-23页 | 一、城市迅速发展,游憩需求迅速增长 | 第16-18页 | 二、闲暇时间增多,游憩方式趋向多样 | 第18-20页 | 三、游憩需求高涨,游憩功能亟待健全 | 第20-21页 | 四、公共游憩空间的供给质量相对滞后 | 第21-23页 | 第二节 选题及研究意义 | 第23-27页 | 一、问题提出 | 第23-24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24-27页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第27-50页 | 一、相关概念综述 | 第27-37页 | 二、相关研究综述 | 第37-50页 | 第四节 研究思路、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50-53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50-51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51-52页 | 三、技术路线 | 第52-53页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第53-66页 | 第一节 游憩理论 | 第53-58页 | 一、游憩动机理论 | 第53-55页 | 二、福利主义游憩论 | 第55-57页 | 三、游憩区位理论 | 第57-58页 | 第二节 城市设计理论 | 第58-66页 | 一、图底理论 | 第58-61页 | 二、连接理论 | 第61-62页 | 三、场所理论 | 第62-66页 | 第三章 城市公共游憩空间亲和性的提出与解析 | 第66-119页 | 第一节 城市公共游憩空间亲和性的提出 | 第66-86页 | 一、城市公共游憩空间亲和性溯源 | 第66-85页 | 二、城市公共游憩空间亲和性的提出 | 第85-86页 | 第二节 亲和性城市公共游憩空间的系统解析 | 第86-119页 | 一、亲和性城市公共游憩空间的内涵维度 | 第86-88页 | 二、亲和性城市公共游憩空间的特征谱系 | 第88-96页 | 三、亲和性城市公共游憩空间的意象结构 | 第96-100页 | 四、亲和性城市公共游憩空间的社会性评价指标体系 | 第100-103页 | 五、亲和性城市公共游憩空间的影响因素 | 第103-113页 | 六、亲和性城市公共游憩空间的功能与作用 | 第113-119页 | 第四章 亲和性城市公共游憩空间构建的运作模式 | 第119-135页 | 第一节 构建运作基础 | 第119-123页 | 一、多元化运作模式的引入 | 第119-120页 | 二、全过程公众参与的实施 | 第120-123页 | 第二节 整合运作模式 | 第123-135页 | 一、政府引导,公众参与 | 第124-125页 | 二、公私合作,公众参与 | 第125-127页 | 三、企业主导,公众参与 | 第127-133页 | 四、多种模式的分析比较与运用 | 第133-135页 | 第五章 亲和性城市公共游憩空间系统的规划设计 | 第135-161页 | 第一节 亲和性城市公共游憩空间的规划布局 | 第135-150页 | 一、规划方法的多元化整合 | 第135-140页 | 二、自然基底的保护与改造 | 第140-142页 | 三、人工环境的塑造与完善 | 第142-146页 | 四、典型案例的分解与剖析 | 第146-150页 | 第二节 亲和性城市公共游憩空间的场所设计 | 第150-161页 | 一、空间内部亲和性品质的设计 | 第150-155页 | 二、场所边界亲和性品质的设计 | 第155-158页 | 三、外部空间亲和性品质的设计 | 第158-161页 | 第六章 亲和性城市公共游憩空间维护的长效机制 | 第161-173页 | 第一节 POE的引入 | 第161-163页 | 一、POE机制的长效性 | 第161页 | 二、POE的方法与作用 | 第161-163页 | 第二节 POE的运用 | 第163-173页 | 一、调查方法 | 第163-164页 | 二、特征分析 | 第164-167页 | 三、统计分析 | 第167-168页 | 四、分析结论 | 第168-170页 | 五、相关对策 | 第170-173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73-177页 | 第一节 主要研究成果 | 第173-175页 | 一、系统总结前人研究成果,构建研究基础 | 第173页 | 二、梳理分析历史发展演变,探寻发展规律 | 第173-174页 | 三、系统解析亲和性城市公共游憩空间系统 | 第174-175页 | 四、亲和性城市公共游憩空间的全方位建构 | 第175页 | 第二节 研究不足及展望 | 第175-177页 | 一、有待完善的工作 | 第175页 | 二、今后研究的展望 | 第175-177页 | 参考文献 | 第177-190页 | 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190-191页 | 后记 | 第191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