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主要符号说明 | 第11-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8页 |
1.1 课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4-16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25页 |
1.2.1 涡轮增压器转子动力学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2.2 动态载荷辨识的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1.2.3 模态综合法的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1.2.4 含基础运动的转子动力学的研究现状 | 第21页 |
1.2.5 非线性转子动力学的研究现状 | 第21-25页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5-28页 |
第二章 涡轮增压器中间室的振动特性研究 | 第28-44页 |
2.1 引言 | 第28页 |
2.2 中间室的实验模态分析 | 第28-30页 |
2.3 排气管与涡轮增压器的中间室内部和外部的频响函数测试和比较 | 第30-38页 |
2.3.1 力锤锤头的选择 | 第32-33页 |
2.3.2 加速度传感器的选择 | 第33-35页 |
2.3.3 测试平均次数的选择 | 第35页 |
2.3.4 频响函数正式测试与分析 | 第35-38页 |
2.4 振动台实验 | 第38-40页 |
2.5 发动机特性实验和涡轮增压器转速测量 | 第40-43页 |
2.5.1 发动机特性实验 | 第40-41页 |
2.5.2 涡轮增压器转速测量 | 第41-43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三章 基于频响函数矩阵求逆法的涡轮增压器基础激励辨识 | 第44-54页 |
3.1 引言 | 第44页 |
3.2 理论方法 | 第44-45页 |
3.3 涡轮增压器频响函数的测定 | 第45-47页 |
3.4 自由悬挂实验验证 | 第47-50页 |
3.5 振动台实验验证 | 第50-52页 |
3.6 计算精度分析 | 第52-53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四章 基于自由界面模态综合法的发动机–排气管–涡轮增压器系统的振动特性研究 | 第54-66页 |
4.1 引言 | 第54页 |
4.2 发动机主体子系统 | 第54-56页 |
4.3 排气管和涡轮增压器子系统 | 第56-61页 |
4.3.1 实验模态分析 | 第56-57页 |
4.3.2 有限元模态分析 | 第57-60页 |
4.3.3 结构模型修正 | 第60-61页 |
4.4 自由界面模态综合 | 第61-62页 |
4.5 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62-65页 |
4.5.1 模态分析 | 第62-63页 |
4.5.2 振动响应计算 | 第63-65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五章 涡轮增压器转子的振动特性研究 | 第66-83页 |
5.1 引言 | 第66页 |
5.2 涡轮增压器转子动力学建模 | 第66-71页 |
5.3 自由转子的模态分析 | 第71-74页 |
5.4 涡轮增压器转子临界转速分析 | 第74-77页 |
5.5 含基础的涡轮增压器转子临界转速分析 | 第77-82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第六章 考虑基础激励的涡轮增压器非线性转子动力学研究 | 第83-98页 |
6.1 引言 | 第83页 |
6.2 涡轮增压器非线性转子动力学建模 | 第83-85页 |
6.3 没有基础激励时的转子非线性动力学行为分析 | 第85-90页 |
6.4 考虑基础激励时的转子非线性动力学行为分析 | 第90-96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96-98页 |
第七章 含裂纹故障和碰摩故障的涡轮增压器转子动力学研究 | 第98-113页 |
7.1 引言 | 第98页 |
7.2 裂纹力的表达式 | 第98-100页 |
7.3 含裂纹故障的转子动力学 | 第100-107页 |
7.3.1 转速的影响 | 第101-106页 |
7.3.2 裂纹角的影响 | 第106-107页 |
7.3.3 刚度降低系数的影响 | 第107页 |
7.4 碰摩力的表达式 | 第107-108页 |
7.5 含碰摩故障的转子动力学 | 第108-112页 |
7.6 本章小结 | 第112-113页 |
第八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113-116页 |
8.1 全文总结 | 第113-114页 |
8.2 论文创新点 | 第114-115页 |
8.3 研究展望 | 第115-1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16-128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撰写和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128-129页 |
撰写和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28页 |
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128-129页 |
致谢 | 第129-1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