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硅酸盐单晶纳米线的可控合成及其光子学特性研究 |
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35页 | 1.1 引言 | 第13-14页 | 1.2 纳米技术简介 | 第14-23页 | 1.2.1 纳米材料定义 | 第14-15页 | 1.2.2 纳米材料的性质 | 第15-16页 | 1.2.3 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 | 第16-22页 | 1.2.4 一维纳米结构的应用 | 第22-23页 | 1.3 稀土硅酸盐纳米线的研究背景和进展 | 第23-29页 | 1.3.1 稀土离子发光的特点和规律 | 第24-25页 | 1.3.2 Er~(3+)、Yb~(3+)离子的能级结构 | 第25-27页 | 1.3.3 Er/Yb硅酸盐单晶纳米线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27-29页 | 1.4 ER/YB硅酸盐单晶纳米线的光子学应用 | 第29-32页 | 1.4.1 光放大器的工作原理 | 第29-30页 | 1.4.2 光放大器的研究进展 | 第30-32页 | 1.5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内容和意义 | 第32-34页 | 1.5.1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32页 | 1.5.2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32-34页 | 1.6 实验设备与试剂 | 第34-35页 | 第2章 铒镱硅酸盐单晶纳米线的合成及其光学特性研究 | 第35-48页 | 2.1 引言 | 第35-36页 | 2.2 实验细节 | 第36-40页 | 2.2.1 材料合成 | 第36-37页 | 2.2.2 材料表征 | 第37-40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40-47页 | 2.3.1 形貌与结构特性 | 第40-42页 | 2.3.2 上转换发光与寿命研究 | 第42-45页 | 2.3.3 近红外波段发光与寿命研究 | 第45-4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3章 基于铒镱硅酸盐核壳结构纳米线的亚微米通讯光放大器研究 | 第48-78页 | 3.1 引言 | 第48-50页 | 3.2 理论计算与模拟 | 第50-57页 | 3.2.1 模式分析理论基础 | 第50-51页 | 3.2.2 模式分析结果与讨论 | 第51-56页 | 3.2.3 净增益系数G_n的理论推导 | 第56-57页 | 3.3 实验细节 | 第57-61页 | 3.3.1 材料合成 | 第57-58页 | 3.3.2 形貌与结构表征 | 第58页 | 3.3.3 光学表征 | 第58-61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61-76页 | 3.4.1 结构表征 | 第61-64页 | 3.4.2 生长机制 | 第64-66页 | 3.4.3 上转换发光与波导 | 第66-68页 | 3.4.4 室温下1.53μm近红外光光谱 | 第68页 | 3.4.5 核壳结构纳米线的损耗特性 | 第68-71页 | 3.4.6 核壳结构纳米线的增益特性 | 第71-7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第4章 基于硅酸盐纳米线的光学温度传感器 | 第78-87页 | 4.1 引言 | 第78-79页 | 4.2 实验细节 | 第79-80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80-86页 | 4.3.1 形貌与结构表征 | 第80-81页 | 4.3.2 纳米线的光谱表征 | 第81-83页 | 4.3.3 纳米线的光学温度传感器研究 | 第83-8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第5章 全无机钙钛矿纳米结构的多光子泵浦的激光器 | 第87-98页 | 5.1 引言 | 第87-88页 | 5.2 实验细节 | 第88-89页 | 5.2.1 材料合成 | 第88页 | 5.2.2 结构与光学表征 | 第88-89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89-96页 | 5.3.1 形貌与结构研究 | 第89-90页 | 5.3.2 多光子激发的激射研究 | 第90-9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6-98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98-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16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16-118页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学术会议 | 第118-119页 | 附录C 攻读学位期间所获奖项 | 第119-120页 | 附录D 攻读学位期间所申请的专利 | 第120-121页 | 附录E 攻读学位期间所参与的研究项目 | 第121-122页 | 致谢 | 第122页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