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中文摘要 | 第1-6
页 |
ABSTRACT | 第6-15
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4
页 |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5-16
页 |
· 研究背景 | 第15-16
页 |
· 研究意义 | 第16
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20
页 |
· 电力市场基础理论及实践分析方面 | 第17
页 |
· 水、煤资源优化配置的基础理论及实践分析方面 | 第17-18
页 |
· 水火电市场交易机制及其优化模型方面 | 第18-19
页 |
· 输配电价形成机制方面 | 第19
页 |
· 电价联动机制方面 | 第19
页 |
· 电力需求侧响应方面 | 第19-20
页 |
· 研究内容及其主要成果 | 第20-24
页 |
· 论文的总体架构——构建水火电优化配置的市场机制 | 第20-21
页 |
·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1-22
页 |
· 主要研究成果及其创新点 | 第22-24
页 |
第二章 水、煤资源优化配置机制的理论及应用研究 | 第24-39
页 |
· 引言 | 第24
页 |
· 水、煤资源优化配置的目的与原则 | 第24-25
页 |
· 资源配置的基本概念 | 第24
页 |
· 水、煤资源优化配置的目标与原则 | 第24-25
页 |
· 水、煤资源配置效率与最优化条件分析 | 第25-27
页 |
· 资源配置的效率与帕累托改进 | 第25
页 |
· 水、煤资源配置有效性的基本条件 | 第25-27
页 |
· 水、煤资源优化配置的综合调控机制研究 | 第27-30
页 |
· 市场经济中资源有效配置的制度条件和效率条件 | 第27
页 |
· 市场失灵、公共政策与政府失灵 | 第27-28
页 |
· 建立水、煤资源优化配置的综合调控机制的必要性 | 第28-29
页 |
· 水、煤资源优化配置的综合调控机制的功能与模式分析.. | 第29-30
页 |
· 水、煤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规划机制研究 | 第30-32
页 |
· 水、煤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规划机制的内涵 | 第30
页 |
· 社会福利函数和资源最佳分配理论 | 第30-31
页 |
· 煤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霍特林效率法则研究 | 第31-32
页 |
· 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霍特林效率法则研究 | 第32
页 |
· 水、煤资源优化配置的价格形成机制研究 | 第32-34
页 |
· 自然资源定价理论分析 | 第32
页 |
· 政府监管下的水、煤资源市场价格形成机制研究 | 第32-33
页 |
· 煤资源市场交易价格区间确定办法研究 | 第33-34
页 |
· 水资源市场交易价格区间确定办法研究 | 第34
页 |
· 水、煤资源开发利用项目的成本效益分析方法研究 | 第34-35
页 |
· 自然资源开发利用项目的成本-效益分析理论 | 第34-35
页 |
· 水资源开发利用项目的成本-效益分析方法研究 | 第35
页 |
· 煤资源开发利用项目的成本-效益分析方法研究 | 第35
页 |
· 水、煤资源优化配置机制的理论体系及其在我国的应用研究 | 第35-37
页 |
· 水、煤资源优化配置机制的理论体系构建 | 第35-36
页 |
· 适合我国现阶段的水、煤资源优化配置机制研究 | 第36-37
页 |
· 小结 | 第37-39
页 |
第三章 水火电特性分析与竞价模式研究 | 第39-60
页 |
· 引言 | 第39
页 |
· 水火电特性分析及其对竞价上网的影响分析 | 第39-41
页 |
· 水电的基本特性分析 | 第39
页 |
· 火电的基本特性分析 | 第39-40
页 |
· 水火电特性差异对于同台竞价上网的影响分析 | 第40-41
页 |
· 水火电参与主电能市场竞价模式研究 | 第41-43
页 |
· 水火电参与市场竞价模式设计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 第41-42
页 |
· 水火电参与主电能市场竞价的三种模式研究 | 第42
页 |
· 三种竞价模式的对比分析与选择 | 第42-43
页 |
· 水火电参与辅助服务市场交易模式研究 | 第43-45
页 |
· 辅助服务的基本概念与分类 | 第43
页 |
· 水火电参与辅助服务市场交易模式研究 | 第43-44
页 |
· 水火电提供辅助服务的费用分摊与补偿机制研究 | 第44
页 |
· 水火电提供辅助服务的定价机制研究 | 第44-45
页 |
· 发电权交易模式研究 | 第45-49
页 |
· 发电权交易的基本概念的提出及其重要意义 | 第45
页 |
· 发电权交易的市场运营框架与两种基本模式研究与设计.. | 第45-46
页 |
· 两种发电权交易模式的交易方式与交易模型研究 | 第46-49
页 |
· 梯级水电参与市场竞价模式及其协调机制研究 | 第49-52
页 |
· 梯级水电站参与市场竞价的三种模式研究与设计 | 第49-51
页 |
· 梯级水电站参与市场竞价单元与竞价模式选择 | 第51
页 |
· 梯级水电站参与市场竞价的协调机制研究 | 第51-52
页 |
· 我国某区域电力市场中水火电竞价模式及其相关问题研究 | 第52-59
页 |
· 该区域电力市场的基本情况 | 第52-53
页 |
· 水火电竞价模式选择 | 第53-57
页 |
· 相关问题的处理措施研究 | 第57-59
页 |
· 小结 | 第59-60
页 |
第四章 水火电同台竞价的三种交易模型研究 | 第60-92
页 |
· 引言 | 第60
页 |
· 基于发电机组出力最优化机制的水火电同台竞价交易模型研究. | 第60-66
页 |
· 已有研究成果与本模型研究出发点 | 第60
页 |
· 建立模型的假设 | 第60-62
页 |
· 决策模型的建立 | 第62-64
页 |
· 计算机软件系统简介 | 第64
页 |
· 实例分析 | 第64-66
页 |
· 基于供应函数投标机制的水火电同台竞价交易模型研究 | 第66-78
页 |
· 已有研究成果与本模型研究出发点 | 第66-67
页 |
· 建立模型的假设 | 第67-69
页 |
· 模型与算法 | 第69-75
页 |
· 一个四节点输电网的应用实例 | 第75-78
页 |
· 基于博弈论的水火电同台竞价交易模型研究 | 第78-90
页 |
· 已有的研究成果与本模型研究的出发点 | 第78-81
页 |
· 建模的假设 | 第81-83
页 |
· 模型的建立与求解算法 | 第83-88
页 |
· 计算机软件系统简介 | 第88
页 |
· 实例分析 | 第88-90
页 |
· 小结 | 第90-92
页 |
第五章 输配电价形成机制及其应用研究 | 第92-107
页 |
· 引言 | 第92
页 |
· 输配电价形成机制研究的现实意义 | 第92-93
页 |
· 电力市场的统一开放需要科学合理的输配电价形成机制 | 第92
页 |
· 电网可持续发展需要科学合理的输配电价形成机制 | 第92-93
页 |
· 输配电服务的界定及其成本分摊的基本方法分析 | 第93-101
页 |
· 输配电服务的界定 | 第93-94
页 |
· 输配电服务成本构成分析 | 第94-95
页 |
· 输配电服务成本分摊基本方法的对比分析 | 第95-101
页 |
· 国外输配电价制定的三种模式及其对比分析 | 第101-102
页 |
· “综合法”模式 | 第101
页 |
· “分类法”模式 | 第101
页 |
· “合同法”模式 | 第101
页 |
· 三种模式的对比分析 | 第101-102
页 |
· 适用于我国现阶段的输配电价格形成机制研究 | 第102-106
页 |
· 我国现阶段输配电价形成机制建立的目的与原则 | 第102
页 |
· 输配电价定价模式选择 | 第102-103
页 |
· 输配电成本费用分摊模型选择 | 第103-104
页 |
· 我国某省输配电价测算的实例分析 | 第104-106
页 |
· 小结 | 第106-107
页 |
第六章 需求侧响应与价格联动机制研究 | 第107-117
页 |
· 引言 | 第107
页 |
· 需求侧响应的作用及其在我国的应用研究 | 第107-110
页 |
· 需求侧响应的基本概念与内涵 | 第107
页 |
· 需求侧响应在国外的应用 | 第107-108
页 |
· 需求侧响应的重要作用 | 第108-109
页 |
· 需求侧响应机制在我国电力市场建设初期的引入方式研究 | 第109-110
页 |
· 煤电联动和水电联动机制研究 | 第110-113
页 |
· 纵向产业关联能源工业市场化改革面临的问题及其协调途径 | 第110-111
页 |
· 基于市场调节与政府干预相结合的水电联动和煤电联动机制研究 | 第111-112
页 |
· 基于价值链管理的水电联动和煤电联动机制研究 | 第112-113
页 |
· 发电侧上网电价与销售电价的联动机制研究 | 第113-116
页 |
· 发电侧上网电价与销售电价联动的基本条件 | 第113-114
页 |
· 单边市场的发电侧上网电价与销售电价联动机制研究 | 第114-115
页 |
· 双边市场的发电侧上网电价与销售电价联动机制研究 | 第115-116
页 |
· 小结 | 第116-117
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7-120
页 |
参考文献 | 第120-127
页 |
致谢 | 第127-128
页 |
个人简历 | 第128-129
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29-130
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第1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