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缺中子Ac核的α衰变及ER-γ-α-γ符合测量的实验探索 |
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8-14页 | 1.1 新核素合成的历史与现状 | 第8-9页 | 1.2 近物所核素合成研究概述 | 第9-10页 | 1.3 本论文的研究目标和动机 | 第10-14页 | 第二章 相关基础知识 | 第14-20页 | 2.1 α衰变 | 第14-17页 | 2.1.1 α衰变的基本理论 | 第14-15页 | 2.1.2 α粒子动能与a衰变能的关系 | 第15-16页 | 2.1.3 α能谱的精细结构 | 第16页 | 2.1.4 禁戒因子 | 第16-17页 | 2.2 γ衰变 | 第17-20页 | 2.2.1 γ跃迁的多极性与选择定则 | 第18页 | 2.2.2 内转换 | 第18-19页 | 2.2.3 同核异能态 | 第19-20页 | 第三章 实验技术 | 第20-35页 | 3.1 目标核的产生 | 第20-23页 | 3.1.1 重离子融合蒸发反应 | 第20-21页 | 3.1.2 复合核退激 | 第21-22页 | 3.1.3 反应道的选取 | 第22-23页 | 3.2 实验装置及工作原理 | 第23-26页 | 3.2.1 兰州充气反冲谱仪(SHANS) | 第23-25页 | 3.2.2 工作原理 | 第25-26页 | 3.3 焦平面探测器系统 | 第26-30页 | 3.3.1 硅微条探测器 | 第26-27页 | 3.3.2 硅探测器阵列 | 第27页 | 3.3.3 飞行时间探器 | 第27页 | 3.3.4 Si-BOX探测器组合几何探测效率的模拟 | 第27-29页 | 3.3.5 γ射线探测 | 第29-30页 | 3.4 探测器的刻度 | 第30页 | 3.5 ER-γ-α-γ的符合测量方法 | 第30-31页 | 3.6 数据获取 | 第31页 | 3.7 数据分析 | 第31-35页 | 3.7.1 事件的挑选 | 第33页 | 3.7.2 误差分析 | 第33-35页 | 第四章 极缺中子Ac核的α衰变 | 第35-49页 | 4.1 实验条件 | 第35-36页 | 4.2 数据分析方法的检验 | 第36-42页 | 4.2.1 ~(203)Fr | 第36页 | 4.2.2 ~(205,205m)Ra | 第36-40页 | 4.2.3 ~(206)Ra | 第40-42页 | 4.3 极缺中子核 ~(205,206)Ac | 第42-46页 | 4.4 偶然符合分析 | 第46-47页 | 4.5 小结 | 第47-49页 | 第五章 ER-γ-α-γ符合测量的实验探索 | 第49-58页 | 5.1 实验条件 | 第49-50页 | 5.2 实验结果 | 第50-56页 | 5.2.1 ~(214m,215m) Th | 第51-52页 | 5.2.2 ~(215m)Ac | 第52-53页 | 5.2.3 ~(210m,212m) Ra | 第53-54页 | 5.2.4 ~(214Ac,215)Thα能谱的精细结构 | 第54-56页 | 5.3 小结 | 第56-58页 | 第六章 新获取系统 | 第58-62页 | 6.1 基于FLASHADC的研究事例 | 第59-60页 | 6.2 SHANS上短寿命核研究极限的讨论 | 第60-62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2-64页 | 7.1 结论 | 第62页 | 7.2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0页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