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中国风景概念史研究(先秦至魏晋南北朝) |
论文目录 | | 论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绪论 | 第10-28页 | 一.为什么研究风景概念史 | 第10-15页 | 二.研究回顾 | 第15-18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8-22页 | 四.论文结构 | 第22-26页 | 五.创新点与未尽事宜 | 第26-28页 | 第1章 基于文献统计的风景概念解析 | 第28-74页 | 第一节 先秦至魏晋南北朝的“风景”概念 | 第28-74页 | 一.“风景”相关语词统计 | 第28-36页 | 二.“山水、风景”词频、语义与词源分析 | 第36-74页 | 第2章 先秦风景审美意识的形成 | 第74-108页 | 第一节 上古时期朴素的风景审美意识 | 第75-82页 | 一.潜藏于自然崇拜中的自然审美意识 | 第75-80页 | 二.潜藏于实用理性中的人文审美意识 | 第80-82页 | 第二节 先秦时期风景审美意识的理性发展 | 第82-108页 | 一.先秦自然美审美意识的发展 | 第82-102页 | 二.先秦人文环境审美意识的发展 | 第102-108页 | 第3章 两汉时期极盛的风景审美形式 | 第108-153页 | 第一节 汉画中的万千风景意向 | 第108-121页 | 一.自然景物在汉画中的表现 | 第108-112页 | 二.人文景物在汉画中的表现 | 第112-121页 | 第二节 《汉赋》中对风景审美旨趣的极致追求 | 第121-131页 | 一.风景审美心境:宏大之美 | 第122-124页 | 二.风景审美内容 | 第124-128页 | 三.风景审美方式:“仰观俯察” | 第128-130页 | 四.审美知觉:“通感”式风景审美体验 | 第130-131页 | 第三节 大美汉苑——上林苑的风景营建实践 | 第131-144页 | 一.自然山水环境优先的城邑与风景规划 | 第133-134页 | 二.上林苑中丰腴的自然风景资源 | 第134-136页 | 三.注重与自然环境有机融合的人文建筑 | 第136-144页 | 第四节 类比思维的繁衍:类书《尔雅》中的风景审美意识 | 第144-153页 | 一.对“象”的感知:类比思维的天然审美特性 | 第144-146页 | 二.类书《尔雅》中的风景审美意识 | 第146-153页 | 第4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风景审美的质变 | 第153-200页 | 第一节 自然山水审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 第153-184页 | 一.自然山水审美文化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因素 | 第153-173页 | 二.山水风景审美文化的发展状态 | 第173-184页 |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风景的人文环境审美旨趣 | 第184-200页 | 一.风景建筑:佛塔 | 第184-191页 | 二.园林艺术 | 第191-200页 | 第5章 结论 | 第200-203页 | 参考文献 | 第203-213页 | 附录中国风景审美观的实践例析和对西方的影响 | 第213页 | 附录1 中国风景审美观的实践例析:古代教育场所的选址规划 | 第213-222页 | 附录2 对西方的影响:从Garden,LandscapeGarden到LandscapeArchitecture——西方风景园林观念中的中国文化因子 | 第222-234页 | 一.Landscape的历史沿革 | 第222-226页 | 二.Garden到Landscapearchitecture的发展历程 | 第226-234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234-235页 | 致谢 | 第235-237页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