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1.1 光伏发电的背景及意义 | 第10页 |
1.1.2 光伏系统高效能量转换控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1.2 课题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2.1 P&O和INC振荡模式和动态调整特性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基于环境参数的能量高效转换方法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3 多峰最大功率点跟踪控制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第2章 光伏系统最大功率输出理论分析 | 第18-48页 |
2.1 引言 | 第18页 |
2.2 太阳能电池的模型和输出特性 | 第18-29页 |
2.2.1 太阳能电池的模型 | 第18-23页 |
2.2.2 太阳能电池输出特性理论分析 | 第23-29页 |
2.3 光伏系统的最大功率输出条件与输出特性 | 第29-46页 |
2.3.1 太阳能电池的最大功率输出条件 | 第29-31页 |
2.3.2 最大功率负载RmL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31-34页 |
2.3.3 光伏系统的基本结构 | 第34-35页 |
2.3.4 光伏系统最大功率输出约束条件 | 第35-38页 |
2.3.5 最大功率输出约束下光伏系统的P-D特性 | 第38-46页 |
2.4 小结 | 第46-48页 |
第3章 P&O法和INC法振荡模式与动态调整特性理论研究 | 第48-70页 |
3.1 引言 | 第48页 |
3.2 P&O法的稳态振荡模式与动态调整特性分析 | 第48-63页 |
3.2.1 P&O法的稳态振荡模式分析 | 第48-51页 |
3.2.2 P&O法的动态调整特性分析 | 第51-58页 |
3.2.3 P&O法输出功率三点振荡的数学分析与几何解释 | 第58-63页 |
3.3 INC法的稳态振荡模式与动态调整特性分析 | 第63-67页 |
3.4 P&O和INC法运动特性对比分析 | 第67-6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4章 新型控制模式下的最大功率跟踪策略研究 | 第70-90页 |
4.1 引言 | 第70页 |
4.2 太阳能电池的四参数模型 | 第70-71页 |
4.3 基于同胚映射的环境参数计算方法 | 第71-75页 |
4.4 V_(pmax)与环境参数的数学关系 | 第75-78页 |
4.5 最大功率跟踪的最优电压控制 | 第78-80页 |
4.6 实验与仿真结果分析 | 第80-89页 |
4.6.1 辐照度计算实验结果分析 | 第80-81页 |
4.6.2 OVC法跟踪性能仿真 | 第81-89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89-90页 |
第5章 太阳能电池串联电路动态特性分析与GMPPT控制 | 第90-110页 |
5.1 引言 | 第90-91页 |
5.2 太阳能电池串联电路的数学模型 | 第91-95页 |
5.3 太阳能电池串联电路动态特性分析 | 第95-102页 |
5.3.1 多峰的充要条件 | 第95-101页 |
5.3.2 全局最大功率区间的判定 | 第101-102页 |
5.4 基于最优初值的判据型GMPPT控制 | 第102-108页 |
5.4.1 GMPPZ的应用 | 第102页 |
5.4.2 最优初值电导增量的GMPPT策略 | 第102-104页 |
5.4.3 仿真分析 | 第104-107页 |
5.4.4 GMPPT控制方法的性能评估 | 第107-108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08-110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0-112页 |
参考文献 | 第112-122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122-124页 |
致谢 | 第124-1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