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1-16页 |
ABSTRACT | 第16-2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20-44页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20-21页 |
1.2 可降解镁合金植入材料 | 第21-25页 |
1.2.1 传统医用金属材料临床植入缺陷 | 第21-23页 |
1.2.2 镁合金作为植入材料的优势 | 第23-24页 |
1.2.3 镁合金作为植入材料局限性 | 第24-25页 |
1.2.4 提高镁耐蚀性的方法 | 第25页 |
1.3 合金化 | 第25-32页 |
1.3.1 生物功能性元素(钙(Ca)和锶(Sr)) | 第26-28页 |
1.3.2 生物相容性元素(锆Zr) | 第28页 |
1.3.3 人体所必须的微量元素(锰(Mn)和锌(Zn)) | 第28-30页 |
1.3.4 有害元素(铝(Al),锂(Li),铈(Se),铒(Er),镧(La)和钕(Nd)) | 第30-32页 |
1.3.5 生物相容性不确定元素(钆和钇) | 第32页 |
1.4 医用镁合金表面处理技术 | 第32-41页 |
1.4.1 微弧氧化膜层 | 第33-36页 |
1.4.2 溶胶-凝胶膜层 | 第36-38页 |
1.4.3 有机与高分子膜层 | 第38-39页 |
1.4.4 复合膜层 | 第39-41页 |
1.5 现存的主要问题 | 第41页 |
1.6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41-44页 |
第2章 试验材料和研究方法 | 第44-58页 |
2.1 试验原料与设备 | 第44-45页 |
2.1.1 主要化学试剂 | 第44-45页 |
2.1.2 主要仪器和设备 | 第45页 |
2.2 镁锌钙合金的制备与加工 | 第45-47页 |
2.2.1 实验原料 | 第45页 |
2.2.2 镁锌钙合金的熔炼 | 第45-46页 |
2.2.3 镁锌钙合金均匀化处理 | 第46-47页 |
2.2.4 镁锌钙合金机械加工 | 第47页 |
2.3 镁合金表面微弧氧化膜层的制备 | 第47-49页 |
2.3.1 微弧氧化设备 | 第47页 |
2.3.2 微弧氧化膜层的制备 | 第47-48页 |
2.3.3 微弧氧化电解液的配制 | 第48-49页 |
2.3.4 微弧氧化电参数设定 | 第49页 |
2.4 利用两步法制备微弧氧化膜层 | 第49-50页 |
2.4.1 配制电解液 | 第49页 |
2.4.2 两步法制备含有钙磷硅的微弧氧化膜层 | 第49-50页 |
2.5 微弧氧化-溶胶凝胶复合膜层的制备 | 第50-51页 |
2.6 微弧氧化-壳聚糖复合膜层的制备 | 第51页 |
2.7 材料的表征和性能测试 | 第51-54页 |
2.7.1 镁合金元素化学组成分析 | 第51页 |
2.7.2 金相组织观察 | 第51-52页 |
2.7.3 X射线衍射分析(XRD) | 第52页 |
2.7.4 扫描及场发射电子显微镜分析(SEM,FE-SEM) | 第52页 |
2.7.5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 | 第52页 |
2.7.6 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 第52页 |
2.7.7 物理化学性能测试 | 第52-54页 |
2.8 体外降解实验 | 第54-55页 |
2.8.1 模拟体液浸泡实验 | 第54-55页 |
2.8.2 体外生物性能评价 | 第55页 |
2.9 材料生物相容性评价方法 | 第55-58页 |
2.9.1 溶血试验 | 第55-56页 |
2.9.2 家兔热原试验 | 第56-58页 |
第3章 镁合金及其表面钙磷涂层的制备与性能 | 第58-90页 |
3.1 Mg-Zn-xCa合金的制备及其性能 | 第58-70页 |
3.1.1 Mg-Zn-xCa合金组成 | 第58-61页 |
3.1.2 Mg-Zn-xCa合金显微硬度 | 第61-62页 |
3.1.3 Mg-Zn-xCa合金力学性能 | 第62-63页 |
3.1.4 镁合金在SBF中的pH值变化和腐蚀速率 | 第63-70页 |
3.2 Mg-Zn-Ca合金表面CaP膜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 第70-79页 |
3.2.1 CaP膜层相组成 | 第71-72页 |
3.2.2 CaP膜层表面形貌 | 第72-73页 |
3.2.3 膜层厚度与横截面 | 第73-74页 |
3.2.4 膜层结合强度 | 第74-75页 |
3.2.5 浸泡后物相组成 | 第75-76页 |
3.2.6 浸泡实验pH与失重变化 | 第76-77页 |
3.2.7 极化曲线 | 第77-79页 |
3.3 不同浓度的甘油磷酸钙对微弧氧化膜层组织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 第79-87页 |
3.3.1 不同浓度的甘油磷酸钙对膜层表面形貌影响 | 第79-80页 |
3.3.2 截面形貌 | 第80-81页 |
3.3.3 膜层相组成 | 第81页 |
3.3.4 对膜层结合力的影响 | 第81-82页 |
3.3.5 模拟体液中耐蚀性能 | 第82-84页 |
3.3.6 浸泡后表面形貌 | 第84-85页 |
3.3.7 溶血试验和热原试验 | 第85-8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87-90页 |
第4章 两步法制备镁合金表面硅钙磷生物陶瓷膜层 | 第90-116页 |
4.1 钙磷膜层和硅膜层的比较 | 第90-102页 |
4.1.1 表面形貌对比 | 第90-92页 |
4.1.2 截面形貌对比 | 第92页 |
4.1.3 相组成 | 第92-93页 |
4.1.4 耐蚀性能 | 第93-97页 |
4.1.5 体外降解性能 | 第97-100页 |
4.1.6 两种膜层降解机理讨论 | 第100-102页 |
4.2 钙磷硅膜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 第102-113页 |
4.2.1 膜层表面及截面形貌 | 第102-104页 |
4.2.2 膜层相组成 | 第104-106页 |
4.2.3 结合力 | 第106-107页 |
4.2.4 生物活性 | 第107-108页 |
4.2.5 TEM分析 | 第108-110页 |
4.2.6 体外降解性能及电化学性能 | 第110-111页 |
4.2.7 微弧氧化机理探讨 | 第111-113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113-116页 |
第5章 镁合金微弧氧化表面复合膜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第116-138页 |
5.1 镁合金表面微弧氧化-溶胶凝胶复合膜层的制备及性能 | 第116-126页 |
5.1.1 Sol-gel制备粉末TG-DTA | 第116-117页 |
5.1.2 化学成分 | 第117-119页 |
5.1.3 微观组织结构 | 第119-120页 |
5.1.4 模拟体液浸泡实验 | 第120-124页 |
5.1.5 动电位极化曲线 | 第124-126页 |
5.2 镁合金表面微弧氧化-壳聚糖复合膜层的制备及性能 | 第126-137页 |
5.2.1 壳聚糖粉末组成 | 第126-127页 |
5.2.2 复合膜层组成 | 第127-129页 |
5.2.3 复合膜层表面形貌 | 第129-130页 |
5.2.4 复合膜层浸泡实验 | 第130-134页 |
5.2.5 动电位极化曲线 | 第134-135页 |
5.2.6 阻抗测试 | 第135-137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137-138页 |
第6章 结论 | 第138-140页 |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140-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142-156页 |
致谢 | 第156-158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58-160页 |
攻读博士期间申请的发明专利 | 第160-162页 |
攻读博士期间的获奖情况 | 第162-163页 |
附件 | 第163-184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1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