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11页 |
Summary | 第11-18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8-33页 |
1 白头翁汤 | 第18-24页 |
1.1 活性成分 | 第18-19页 |
1.2 主要药理作用 | 第19-24页 |
2 湿热泄泻 | 第24-29页 |
2.1 现代医学概念 | 第24页 |
2.2 证型分类 | 第24-25页 |
2.3 病因研究 | 第25-27页 |
2.4 疗效研究 | 第27-29页 |
3 代谢组学 | 第29-30页 |
3.1 概念 | 第29页 |
3.2 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 | 第29-30页 |
4 网络药理学 | 第30-31页 |
4.1 概念 | 第30-31页 |
4.2 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 | 第31页 |
5 本实验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31-33页 |
第二章 PD主要化学成分测定及其对DHD模型大鼠治疗效果评价 | 第33-58页 |
试验一、PD中6种化学成分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 | 第33-4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4-38页 |
1.1 仪器 | 第34页 |
1.2 药材 | 第34-35页 |
1.3 试剂 | 第35页 |
1.4 溶液制备 | 第35-36页 |
1.5 色谱条件 | 第36页 |
1.6 方法学考察 | 第36-38页 |
2 结果 | 第38-42页 |
2.1 方法专属性 | 第38-41页 |
2.2 线性关系和定量限 | 第41页 |
2.3 精密度试验 | 第41页 |
2.4 重复性试验 | 第41-42页 |
2.5 稳定性试验 | 第42页 |
2.6 加样回收率 | 第42页 |
2.7 样品含量测定 | 第42页 |
3 讨论 | 第42-43页 |
4 小结 | 第43-44页 |
试验二、PD对湿热泄泻模型大鼠的治疗效果评价 | 第44-58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45-48页 |
1.1 白头翁汤的制备 | 第45页 |
1.2 试剂及仪器 | 第45-46页 |
1.3 菌株 | 第46页 |
1.4 实验动物 | 第46页 |
1.5 模型建立 | 第46-47页 |
1.6 样品采集 | 第47页 |
1.7 相关指标测定 | 第47-48页 |
1.8 统计学处理 | 第48页 |
2 结果 | 第48-54页 |
2.1 大鼠临床表现和体征变化 | 第48-50页 |
2.2 大鼠肠组织病理变化 | 第50-52页 |
2.3 大鼠血常规指标变化 | 第52-53页 |
2.4 大鼠血清IL-1β、IL-2、IL-6和TNF-α含量变化 | 第53-54页 |
2.5 促炎症细胞因子与血常规指标变化相关性分析 | 第54页 |
3 讨论 | 第54-57页 |
4 小结 | 第57-58页 |
第三章 基于代谢组学的PD对DHD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研究 | 第58-105页 |
试验一、DHD模型大鼠不同造模阶段的尿液代谢组学研究 | 第58-7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9-61页 |
1.1 实验动物 | 第59页 |
1.2 菌种 | 第59页 |
1.3 试剂与仪器 | 第59页 |
1.4 实验过程 | 第59-60页 |
1.5 尿液样本采集 | 第60页 |
1.6 代谢组学尿液样本制备 | 第60页 |
1.7 UPLC-Q/TOF-MS/MS分析条件 | 第60-61页 |
1.8 数据分析 | 第61页 |
2 结果 | 第61-68页 |
2.1 DHD模型不同造模阶段的尿液代谢轮廓分析 | 第61-62页 |
2.2 DHD模型不同造模阶段的尿液样本模式识别分析 | 第62-65页 |
2.3 DHD模型不同造模阶段的尿液样本差异代谢物鉴定 | 第65-67页 |
2.4 DHD模型不同造模阶段的尿液样本代谢通路分析 | 第67页 |
2.5 DHD模型不同造模阶段的尿液样本潜在代谢标志物含量 | 第67-68页 |
3 讨论 | 第68-70页 |
4 小结 | 第70-72页 |
试验二、基于血清代谢组学的PD对DHD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研究 | 第72-9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3-75页 |
1.1 仪器与设备 | 第73页 |
1.2 实验动物及菌种 | 第73页 |
1.3 药品与试剂 | 第73页 |
1.4 模型建立 | 第73页 |
1.5 样品采集与处理 | 第73-74页 |
1.6 代谢组学血清样品制备 | 第74页 |
1.7 UPLC-Q/TOF-MS/MS分析条件 | 第74页 |
1.8 数据分析 | 第74-75页 |
2 结果 | 第75-87页 |
2.1 数据预处理及质控分析 | 第75-76页 |
2.2 数据统计分析 | 第76-79页 |
2.3 差异代谢物筛选及鉴定 | 第79-83页 |
2.4 潜在代谢标志物和代谢路径分析 | 第83-85页 |
2.5 代谢标志物的鉴定分析 | 第85-87页 |
2.6 血清生物标志物含量差异 | 第87页 |
3 讨论 | 第87-89页 |
4 小结 | 第89-90页 |
试验三、基于尿液代谢组学的PD对DHD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研究 | 第90-10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91-92页 |
1.1 仪器与设备 | 第91页 |
1.2 实验动物及菌种 | 第91页 |
1.3 药品与试剂 | 第91页 |
1.4 模型建立 | 第91页 |
1.5 样品采集与处理 | 第91-92页 |
1.6 尿液样品制备 | 第92页 |
1.7 UPLC-Q/TOF-MS/MS分析条件 | 第92页 |
1.8 数据分析 | 第92页 |
2 结果 | 第92-102页 |
2.1 数据预处理及质控分析 | 第92-93页 |
2.2 数据统计分析 | 第93-96页 |
2.3 差异代谢物筛选及鉴定 | 第96-98页 |
2.4 潜在代谢标志物和代谢路径分析 | 第98-101页 |
2.5 尿液潜在代谢标志物含量差异 | 第101-102页 |
3 讨论 | 第102-103页 |
4 小结 | 第103-105页 |
第四章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PD对DHD的治疗作用研究 | 第105-13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06-108页 |
1.1 中药化学成分的收集 | 第106页 |
1.2 靶点的查找及预测 | 第106-107页 |
1.3 网络的构建及分析 | 第107页 |
1.4 构建PD治疗DHD通路图 | 第107-108页 |
2 结果 | 第108-129页 |
2.1 PD的活性成分筛选 | 第108-110页 |
2.2 靶点的查找及预测 | 第110-116页 |
2.3 网络构建及分析 | 第116-128页 |
2.4 PD成分-核心靶点-信号通路网络构建 | 第128-129页 |
3 讨论 | 第129-132页 |
4 小结 | 第132-133页 |
全文结论 | 第133-134页 |
论文创新点 | 第134-135页 |
参考文献 | 第135-153页 |
致谢 | 第153-154页 |
个人简介 | 第154-155页 |
导师简介 | 第155-1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