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43页 |
1.1. 抗肿瘤研究现状 | 第17页 |
1.2. 纳米药物传递系统 | 第17-28页 |
1.2.1. EPR效应概述 | 第18页 |
1.2.2. EPR效应的局限性 | 第18-19页 |
1.2.3. 主动靶向 | 第19页 |
1.2.4. 主动靶向的局限性 | 第19-20页 |
1.2.5. 肿瘤部位结合位点障碍 | 第20-21页 |
1.2.6. 克服结合位点障碍的方法 | 第21-28页 |
1.3.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和创新 | 第28-32页 |
参考文献 | 第32-43页 |
第二章 侧链接枝PEG的pH超敏感聚原酸酯胶束的设计、制备及性能研究 | 第43-70页 |
2.1. 引言 | 第43-45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45-51页 |
2.2.1. 材料和方法 | 第45页 |
2.2.2. 2,2,2-三氟-N-(1,3-丙二醇)乙酰胺(NF)的合成 | 第45-46页 |
2.2.3. 2-N-三氟乙酰基-1,3-二丁二酸丙二酯(NFC)的合成 | 第46页 |
2.2.4. 2-N-三氟乙酰基-1,3-二-(4,-N'琥珀酰亚胺丁二酸)丙二酯(BOD)的合成 | 第46-47页 |
2.2.5. 侧链接枝三氟乙酰基主链聚原酸酯POEAd-g-F_3的合成 | 第47页 |
2.2.6. 侧链接枝氨基主链聚原酸酯POEAd-g-NH_2的合成 | 第47页 |
2.2.7. 侧链接枝聚乙二醇单甲醚主链聚原酸酯POEAd-g-MPEG的合成 | 第47-48页 |
2.2.8. POEAd-g-MPEG胶束制备 | 第48页 |
2.2.9. 临界胶束浓度(CMC)的确定 | 第48页 |
2.2.10. 胶束主链原酸酯水解速率的确定 | 第48-49页 |
2.2.11. 载药胶束POEAd-g-MPEG-DOX的制备 | 第49页 |
2.2.12. 载药量(DLC)和包埋率(DLE)测定 | 第49页 |
2.2.13. 胶束粒径的测定 | 第49页 |
2.2.14. 体外药物释放测定 | 第49-50页 |
2.2.15. 体外细胞毒性实验 | 第50页 |
2.2.16. 载药胶束在SH-SY5Y中摄取情况测定 | 第50页 |
2.2.17. SH-5Y5Y 3D多细胞球体(MCs)的制备 | 第50-51页 |
2.2.18. 在SH-SY5Y MCs中肿瘤渗透情况 | 第51页 |
2.2.19. SH-SY5Y MCs抑制生长研究 | 第51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51-65页 |
2.3.1. POEAd-g-MPEG共聚物的合成及表征 | 第51-57页 |
2.3.2. POEAd-g-MPEG胶束的pH超敏感性 | 第57-60页 |
2.3.3. 基于pH超敏感的粒径动态变化 | 第60-61页 |
2.3.4. 依赖于pH超敏感的体外药物释放 | 第61-62页 |
2.3.5. 载药胶束的体外细胞毒性和细胞摄取 | 第62-63页 |
2.3.6. SH-SY5YMCs肿瘤渗透 | 第63-64页 |
2.3.7. 抑制MCs研究 | 第64-65页 |
2.4. 结论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第三章 侧链接枝乳糖酸的pH超敏感聚原酸酯胶束的设计、制备及性能研究 | 第70-97页 |
3.1. 引言 | 第70-72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72-78页 |
3.2.1. 材料和方法 | 第72页 |
3.2.2. 2,2,2-三氟-N-(1,3-丙二醇)乙酰胺(NF)的合成 | 第72页 |
3.2.3. 2-N-三氟乙酰基-1,3-二丁二酸丙二酯(NFC)的合成(NFC)的合成 | 第72-73页 |
3.2.4. 2-N-三氟乙酰基-1,3-二-(4'-N'-琥珀酰亚胺丁二酸)丙二酯(BOD)的合成 | 第73页 |
3.2.5. 侧链接枝三氟乙酰基主链聚原酸酯POEAd-g-F3的合成 | 第73-74页 |
3.2.6. 侧链接枝氨基主链聚原酸酯POEAd-g-NH_2的合成 | 第74页 |
3.2.7. 侧链接枝乳糖酸聚原酸酯POEAd-g-LA的合成 | 第74页 |
3.2.8. POEAd-g-LA胶束制备 | 第74-75页 |
3.2.9. 临界胶束浓度(CMC)的确定 | 第75页 |
3.2.10. 胶束主链原酸酯水解速率的确定 | 第75页 |
3.2.11. 载药胶束POEAd-g-LA-DOX的制备 | 第75-76页 |
3.2.12. 载药量(DLC)和包埋率(DLE)测定 | 第76页 |
3.2.13. 胶束粒径的测定 | 第76页 |
3.2.14. 体外药物释放测定 | 第76页 |
3.2.15. 体外细胞毒性实验 | 第76-77页 |
3.2.16. 载药胶束细胞摄取测定 | 第77页 |
3.2.17. 体内药物分布实验 | 第77页 |
3.2.18. 体内抗肿瘤活性 | 第77-78页 |
3.2.19. 数据分析 | 第78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78-93页 |
3.3.1 接枝共聚物的合成与表征 | 第78-84页 |
3.3.2. POEAd-g-LA胶束的pH超敏感性 | 第84-88页 |
3.3.3. 依赖于pH超敏感的粒径变化 | 第88页 |
3.3.4. 药物释放 | 第88-89页 |
3.3.5. 体外细胞毒性和细胞摄取 | 第89-90页 |
3.3.6. 体内药代动力学和药物分布 | 第90-91页 |
3.3.7. 体内抑瘤实验 | 第91-93页 |
3.4. 结论 | 第93-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97页 |
第四章 氟化的pH超敏感聚原酸酯纳米微球的设计、制备及性能研究 | 第97-128页 |
4.1. 引言 | 第97-99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99-105页 |
4.2.1. 实验材料 | 第99页 |
4.2.2. 2,2,2-三氟-N-(1,3-丙二醇)乙酰胺(NF)的合成 | 第99页 |
4.2.3. 2-N-三氟乙酰基-1,3-二丁二酸丙二酯(NFC)的合成 | 第99-100页 |
4.2.4. 2-N-三氟乙酰基-1,3-二-(4'-N'-琥珀酰亚胺丁二酸)丙二酯(BOD)的合成 | 第100页 |
4.2.5. 侧链接枝三氟乙酰基主链聚原酸酯POEAd-g-F3的合成 | 第100-101页 |
4.2.6. 侧链接枝全氟酰胺主链聚原酸酯POEAd-g-F5的合成 | 第101页 |
4.2.7. 主链聚原酸酯POEAd-C3的合成 | 第101页 |
4.2.8. 空白和载药纳米微球的制备 | 第101-102页 |
4.2.9. 纳米微球主链原酸酯水解速率的确定 | 第102页 |
4.2.10. 载药量(DLC)和包埋率(DLE)测定 | 第102页 |
4.2.11. 纳米微球粒径的测定 | 第102页 |
4.2.12. 体外药物释放测定 | 第102-103页 |
4.2.13. 体外细胞毒性实验 | 第103页 |
4.2.14. 载药纳米微球细胞摄取测定 | 第103页 |
4.2.15. SH-Y5Y 3D多细胞球体(MCs)的制备 | 第103-104页 |
4.2.16. 在SH-SY5Y MCs中肿瘤渗透情况 | 第104页 |
4.2.17. 对SH-SY5Y MCs抑制生长研究 | 第104页 |
4.2.18. 体内药物分布实验 | 第104页 |
4.2.19. 体内抗肿瘤活性 | 第104-105页 |
4.2.20. 数据分析 | 第105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105-122页 |
4.3.1. 共聚物和纳米微球系统的合成与表征 | 第105-112页 |
4.3.2. 纳米微球的pH超敏感性 | 第112-115页 |
4.3.3. 依赖于pH超敏感的粒径动态变化 | 第115页 |
4.3.4. 基于pH超敏感的药物释放 | 第115-116页 |
4.3.5. 载药纳米微球的体外细胞毒性以及细胞摄取 | 第116-117页 |
4.3.6. MCs中肿瘤渗透 | 第117-119页 |
4.3.7. MCs抑瘤实验 | 第119页 |
4.3.8. 体内药物分布 | 第119-120页 |
4.3.9. 体内抗肿瘤活性 | 第120-122页 |
4.4. 结论 | 第122-124页 |
参考文献 | 第124-128页 |
第五章 基于聚原酸酯酰胺纳米微球探索肿瘤胞内外释药方式对化疗疗效的影响 | 第128-155页 |
5.1. 引言 | 第128-129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129-135页 |
5.2.1. 实验材料 | 第129-130页 |
5.2.2. 1,3-二丁二酸丙二酯的合成(BC_3)的合成 | 第130页 |
5.2.3. 1,3-二-(4'-N'-琥珀酰亚胺丁二酸)丙二酯(BC_3D)的合成 | 第130页 |
5.2.4. 1,6-二-(6'-N'-琥珀酰亚胺丁二酸)己二酯(BC_6D)的合成 | 第130-131页 |
5.2.5. 主链聚原酸酯POEAd-C3的合成 | 第131页 |
5.2.6. 主链聚原酸酯POEAd-C6的合成 | 第131-132页 |
5.2.7. 空白和载药纳米微球的制备 | 第132页 |
5.2.8. 纳米微球主链原酸酯水解速率的确定 | 第132页 |
5.2.9. 载药量(DLC)和包埋率(DLE)测定 | 第132页 |
5.2.10. 纳米微球粒径的测定 | 第132-133页 |
5.2.11. 体外药物释放测定 | 第133页 |
5.2.12. 体外细胞毒性实验 | 第133页 |
5.2.13. 载药纳米微球细胞摄取测定 | 第133-134页 |
5.2.14. SH-Y5Y 3D多细胞球体(MCs)的制备 | 第134页 |
5.2.15. 在SH-SY5Y MCs中肿瘤渗透情况 | 第134页 |
5.2.16. 对SH-SY5Y MCs抑制生长研究 | 第134页 |
5.2.17. 体内药物分布实验 | 第134-135页 |
5.2.18. 体内抗肿瘤活性 | 第135页 |
5.2.19. 数据分析 | 第135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135-149页 |
5.3.1.合成和表征 | 第135-140页 |
5.3.2. pH敏感性 | 第140-143页 |
5.3.3. 依赖pH敏感的粒径变化 | 第143页 |
5.3.4. 药物释放 | 第143页 |
5.3.5. 细胞毒性和细胞摄取 | 第143-145页 |
5.3.6. MCs中肿瘤渗透 | 第145-147页 |
5.3.7. MCs抑瘤实验 | 第147页 |
5.3.8. 体内药物分布 | 第147-148页 |
5.3.9. 体内抗肿瘤活性 | 第148-149页 |
5.4. 结论 | 第149-151页 |
参考文献 | 第151-155页 |
第六章 总结及展望 | 第155-158页 |
6.1. 本论文的主要结论及意义 | 第155-156页 |
6.2. 展望 | 第156-158页 |
毕业有感 | 第158-159页 |
已发表学术成果 | 第1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