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3页 |
1 绪论 | 第13-29页 |
· 课题来源、背景及其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3-14页 |
· 课题来源 | 第13页 |
· 课题背景 | 第13页 |
·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3-14页 |
· 气体静压轴承国内外研究发展状况 | 第14-25页 |
· 气体静压轴承润滑理论国内外研究发展状况 | 第14-17页 |
· 气体静压轴承节流器国内外发展状况 | 第17-24页 |
· CFD软件对气体静压轴承研究状况 | 第24-25页 |
·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 并行多微通道气体静压止推轴承总体研究方案分析论证 | 第26-29页 |
2 并行多微通道气体静压止推轴承承载特性研究 | 第29-63页 |
· 引言 | 第29页 |
· 并行多微通道气体静压止推轴承静态数学模型 | 第29-51页 |
· 并行多微通道气体静压止推轴承二维定常N-S方程的推导 | 第29-34页 |
· 并行多微通道气体静压止推轴承静特性参数推导 | 第34-46页 |
· 并行多微通道气体静压止推轴承节流系统对承载特性影响分析 | 第46-51页 |
· 并行多微通道气体静压止推轴承动态数学模型 | 第51-55页 |
· 并行多微通道气体静压止推轴承二维非定常N-S方程的推导 | 第51-52页 |
· 并行多微通道气体静压止推轴承扰动微分方程的推导 | 第52-53页 |
· 并行多微通道气体静压止推轴承动刚度和动阻尼微分方程的推导 | 第53-55页 |
· 并行多微通道气体静压止推轴承静态稳定性分析 | 第55-61页 |
· 并行多微通道气体静压止推轴承节流通道降速增压机理分析 | 第55-56页 |
· 并行多微通道气体静压止推轴承气锤自激机理分析 | 第56-61页 |
·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3 并行多微通道气体静压止推轴承特性仿真分析 | 第63-79页 |
· 引言 | 第63页 |
· FLUENT软件概要 | 第63-64页 |
· 并行多微通道气体静压止推轴承静态特性仿真分析 | 第64-70页 |
· 并行多微通道气体静压止推轴承动态特性仿真分析 | 第70-72页 |
· 并行多微通道气体静压止推轴承静态稳定性仿真分析 | 第72-77页 |
· 本章小结 | 第77-79页 |
4 并行多微通道气体静压止推轴承实验台设计 | 第79-93页 |
· 引言 | 第79页 |
· 并行多微通道气体静压止推轴承实验方案设计 | 第79-82页 |
· 实验目的 | 第79页 |
· 实验对象 | 第79-80页 |
· 实验内容 | 第80-82页 |
· 并行多微通道气体静压止推轴承实验台的总体设计 | 第82-90页 |
· 实验台的技术指标 | 第82-83页 |
· 实验台结构设计及工作原理 | 第83-84页 |
· 加载系统的设计 | 第84-85页 |
· 主要零部件设计 | 第85页 |
· 编写软件程序 | 第85-87页 |
· 实验台测试系统的仪器选择 | 第87-90页 |
· 并行多微通道气体静压止推轴承的实验装置及实验方法 | 第90-92页 |
· 本章小结 | 第92-93页 |
5 并行多微通道气体静压止推轴承静特性实验分析 | 第93-112页 |
· 并行多微通道气体静压止推轴承静特性实验分析 | 第93-103页 |
· 并行多微通道气体静压止推轴承承载力及刚度分析 | 第93-98页 |
· 并行多微通道气体静压止推轴承气膜流场压力分布实验分析 | 第98-103页 |
· 并行多微通道气体静压止推轴承静态稳定性实验分析 | 第103-109页 |
· 实验装置及工作原理 | 第103-105页 |
·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105-109页 |
· 并行多微通道气体静压止推轴承静特性实验误差分析 | 第109-110页 |
· 本章小结 | 第110-112页 |
结论 | 第112-114页 |
参考文献 | 第114-12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24-125页 |
致谢 | 第125-126页 |
个人简历 | 第126-127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