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中文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9页 |
1 导论 | 第19-35页 |
· 问题的缘起和研究背景 | 第19-24页 |
· 问题的缘起 | 第19-20页 |
· 研究背景 | 第20-23页 |
· 研究意义 | 第23-24页 |
· 相关文献综述 | 第24-28页 |
· 国外相关研究 | 第24-25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5-28页 |
· 本研究的思路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28-31页 |
· 研究思路 | 第28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8-31页 |
· 研究方法与研究工具 | 第31-33页 |
· 定性研究方法 | 第32页 |
· 定量研究方法 | 第32-33页 |
· 研究工具 | 第33页 |
· 本研究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33-35页 |
· 基于对体面劳动的理解,构建了劳动权益保障的指标体系 | 第33-34页 |
· 构建了多方合作型劳动权益保障新模式 | 第34-35页 |
2 非正规就业的理论基础及其相关研究 | 第35-60页 |
· 非正规就业的理论基础研究 | 第35-45页 |
· 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 | 第35-37页 |
·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 第37-39页 |
· 贫困就业理论 | 第39-40页 |
· 非正式经济理论 | 第40页 |
· 生存经济理论 | 第40-41页 |
· 罗尔斯的公平正义理论 | 第41页 |
· 制度边缘理论 | 第41-43页 |
· 社会平等理念 | 第43-44页 |
· 理论基础启示 | 第44-45页 |
· 非正规就业内涵与特征 | 第45-53页 |
· 非正规就业内涵 | 第45-50页 |
· 非正规就业与灵活就业之间的关系 | 第50-51页 |
· 城镇非正规就业的特性研究 | 第51-53页 |
· 城镇非正规就业群体的分类研究 | 第53-58页 |
· 我国目前学术界公认的非正规就业群体组成结构 | 第53-55页 |
· 社会分层结构理论 | 第55页 |
· 非正规就业群体的分类 | 第55-58页 |
· 城镇非正规就业群体的结构分层 | 第58页 |
本章结语 | 第58-60页 |
3 劳动权益与体面劳动相关研究 | 第60-76页 |
· 劳动权益的内涵与特征 | 第60-68页 |
· 权益的内涵界定 | 第60页 |
· 劳动权益的内涵界定 | 第60-64页 |
· 劳动权益的特征 | 第64-66页 |
· 劳动权益的分层研究 | 第66-68页 |
· 体面劳动的内涵与特征 | 第68-72页 |
· 体面劳动的内涵界定 | 第68-69页 |
· 体面劳动的特征 | 第69-72页 |
· 劳动权益保障与体面劳动实现之间的关系研究 | 第72-75页 |
本章结语 | 第75-76页 |
4 非正规就业群体的劳动权益保障的历史演变与存在的问题 | 第76-105页 |
· 非正规就业群体的劳动权益保障的历史演变 | 第76-90页 |
· 第一阶段,劳动权益保障制度空白期 | 第76-78页 |
· 第二阶段,社会保障机制改革探索期 | 第78-82页 |
· 第三阶段,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期 | 第82-90页 |
· 现阶段城镇非正规就业群体劳动权益保护存在的问题 | 第90-98页 |
· 社会保险方面的存在的问题 | 第90-93页 |
· 劳动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 | 第93-97页 |
· 职业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 | 第97-98页 |
· 现阶段我国城镇非正规就业群体劳动权益保障方面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98-104页 |
· 劳动个体方面的原因 | 第98-100页 |
· 劳动就业组织方面的原因 | 第100-102页 |
· 政府方面的原因 | 第102-103页 |
· 工会方面的原因 | 第103-104页 |
本章结语 | 第104-105页 |
5 城镇非正规就业群体劳动权益保障的理论模型构建 | 第105-124页 |
· 劳动权益保障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105-117页 |
· 劳动者个体属性因素对劳动权益保障的影响 | 第106-112页 |
· 组织属性对劳动权益保障的影响 | 第112-113页 |
· 地域经济属性对劳动权益保障的影响 | 第113-114页 |
· 工会组织对劳动权益保障的影响 | 第114-116页 |
· 政府的职能定位与运行效能对劳动权益保障的影响 | 第116-117页 |
· 劳动权益保障的后效变量研究 | 第117-122页 |
· 劳动权益保障对城镇非正规就业群体的工作生活质量的影响 | 第118-119页 |
· 城镇非正规就业群体的劳动权益保障对组织绩效的影响 | 第119-120页 |
· 城镇非正规就业群体的劳动权益保障对社会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影响 | 第120-122页 |
· 劳动权益保障理论模型构建 | 第122-123页 |
本章结语 | 第123-124页 |
6 劳动权益保障状态下的各种衡量指标体系构建 | 第124-156页 |
· 劳动权益保障指标体系构建 | 第124-149页 |
· 国内外相关指标体系研究文献综述 | 第124-129页 |
· 劳动权益保障衡量指标体系的理论遴选 | 第129-143页 |
· 劳动权益保障衡量指标体系的实证筛选 | 第143-146页 |
· 指标体系权重的确立 | 第146-149页 |
· 政府职能定位与运行效能指标体系构建 | 第149-150页 |
· 工作生活质量衡量指标体系构建 | 第150-151页 |
· 组织绩效衡量指标体系构建 | 第151-153页 |
· 和谐劳动关系衡量指标体系构建 | 第153-154页 |
本章结语 | 第154-156页 |
7 问卷调查与数据分析研究 | 第156-188页 |
· 调查过程与样本情况分析 | 第156-159页 |
· 问卷设计情况说明 | 第156-157页 |
· 样本容量分析 | 第157页 |
· 问卷调查基本情况 | 第157-159页 |
· 数据分析方法 | 第159-160页 |
· 项目分析 | 第160-162页 |
· 城镇非正规就业群体劳动权益保障量表项目分析 | 第160-161页 |
· 政府职能定位与运行效能量表项目分析 | 第161页 |
· 城镇非正规就业群体工作生活质量量表项目分析 | 第161-162页 |
· 组织绩效量表项目分析 | 第162页 |
· 和谐劳动关系量表项目分析 | 第162页 |
· 调查问卷的效度与信度分析 | 第162-174页 |
· 城镇非正规就业群体劳动权益保障问卷的效度和信度分析 | 第164-167页 |
· 政府职能定位与运行效能问卷效度和信度分析 | 第167-168页 |
· 生活工作质量问卷的效度和信度分析 | 第168-169页 |
· 组织绩效问卷的效度和信度分析 | 第169-172页 |
· 和谐劳动关系问卷的效度和信度分析 | 第172-174页 |
· 城镇非正规就业群体劳动权益保障水平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174-175页 |
· 影响因素分析 | 第175-182页 |
· 个体属性对劳动权益保障及其各个因素影响的方差分析 | 第175-179页 |
· 组织属性对劳动权益保障及其各个因素影响的方差分析 | 第179页 |
· 地域经济属性对劳动权益保障及其各个因素影响的方差分析 | 第179-180页 |
· 工会组织对劳动权益保障及其各个因素影响的方差分析 | 第180-181页 |
· 政府职能定位与运行效能对劳动权益保障及其各个因素影响的相关性分析 | 第181-182页 |
· 城镇非正规就业群体劳动权益保障水平影响因素的多元回归分析 | 第182-184页 |
· 城镇非正规就业群体劳动权益保障对其后效变量的影响分析 | 第184-187页 |
· 劳动权益保障对城镇非正规就业群体的工作生活质量影响的相关性分析 | 第185-186页 |
· 劳动权益保障对组织绩效(OP)影响的相关性分析 | 第186-187页 |
· 劳动权益保障对和谐劳动关系影响的相关性分析 | 第187页 |
本章结语 | 第187-188页 |
8 结论与建议 | 第188-212页 |
·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188-196页 |
· 个体属性因素对城镇非正规就业群体劳动权益保障有影响 | 第188-191页 |
· 组织属性因素对城镇非正规就业群体劳动权益保障有影响 | 第191-192页 |
· 地域经济属性因素对城镇非正规就业群体劳动权益保障有影响 | 第192-193页 |
· 工会组织对城镇非正规就业群体劳动权益保障有影响 | 第193页 |
· 政府职能定位与运行效能对对城镇非正规就业群体劳动权益保障有正向影响 | 第193-194页 |
· 其它几个基本结论 | 第194-196页 |
· 构建多方合作型劳动权益保障新模式 | 第196-198页 |
· 对策与建议 | 第198-211页 |
· 优化政府的制度保护和监督环境 | 第198-203页 |
· 强化工会组织的上下沟通协调职能 | 第203-206页 |
· 优化劳动就业组织内部管理环境,加强与多方的沟通和协作 | 第206-208页 |
· 努力提升城镇非正规就业群体自身素质和劳动技能水平 | 第208-211页 |
本章结语 | 第211-212页 |
参考文献 | 第212-222页 |
后记 | 第222-224页 |
致谢 | 第224-225页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第225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