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4页 |
1.1 纳秒脉冲光纤激光器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1.2 纳秒脉冲光纤激光器的技术途径 | 第12-18页 |
1.2.1 调Q技术 | 第12-16页 |
1.2.2 增益开关 | 第16-18页 |
1.3 全光纤纳秒脉冲激光器研究概况 | 第18-21页 |
1.4 论文主要研究工作与创新 | 第21-24页 |
第2章 全光纤纳秒脉冲双腔激光器理论研究及动力学分析 | 第24-40页 |
2.1 Yb~(3+)的能级结构与光谱特性 | 第24-28页 |
2.1.1 Yb~(3+)的能级结构 | 第24-26页 |
2.1.2 Yb~(3+)的吸收/发射截面 | 第26-28页 |
2.2 基于光纤可饱和吸收体的双腔激光器工作原理 | 第28-29页 |
2.3 全光纤双腔激光器理论模型 | 第29-3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第3章 基于光纤可饱和吸收体的纳秒脉冲掺镱全光纤双腔激光器 | 第40-62页 |
3.1 包层泵浦线型双腔掺镱全光纤纳秒脉冲激光器 | 第40-47页 |
3.1.1 实验装置 | 第40-41页 |
3.1.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1-47页 |
3.2 纤芯泵浦线型双腔掺镱全光纤纳秒脉冲激光器 | 第47-52页 |
3.2.1 实验装置 | 第47-48页 |
3.2.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8-52页 |
3.3 包层泵浦环型双腔掺镱全光纤纳秒脉冲激光器 | 第52-57页 |
3.3.1 实验装置 | 第52-53页 |
3.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53-57页 |
3.4 线偏振输出的掺镱全光纤纳秒脉冲双腔激光器 | 第57-61页 |
3.4.1 研究背景 | 第57-58页 |
3.4.2 实验装置 | 第58页 |
3.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58-6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4章 高功率高能量纳秒脉冲掺镱全光纤双腔激光器 | 第62-86页 |
4.1 高功率高能量脉冲光纤激光器的理论研究 | 第62-64页 |
4.2 基于芯径 10 μm光纤的纳秒脉冲掺镱全光纤双腔激光器 | 第64-74页 |
4.2.1 实验装置 | 第65页 |
4.2.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65-70页 |
4.2.3 数值模拟 | 第70-74页 |
4.3 基于芯径 20 μm光纤的纳秒脉冲掺镱全光纤双腔激光器 | 第74-84页 |
4.3.1 实验装置 | 第74-75页 |
4.3.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75-8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4-86页 |
第5章 1570 nm纳秒脉冲铒镱双掺全光纤双腔激光器 | 第86-102页 |
5.1 Er~(3+)的能级结构和谱线分析 | 第86-90页 |
5.2 铒镱双掺光纤测试与双腔方案设计 | 第90-93页 |
5.3 基于光纤可饱和吸收体的铒镱双掺全光纤纳秒脉冲双腔激光器 | 第93-100页 |
5.3.1 实验装置 | 第93-94页 |
5.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94-10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00-102页 |
第6章 全光纤纳秒脉冲双腔激光器应用研究 | 第102-114页 |
6.1 激光打标应用概况 | 第102-104页 |
6.2 全光纤纳秒脉冲双腔激光器打标系统及应用 | 第104-113页 |
6.2.1 激光打标系统结构 | 第104-105页 |
6.2.2 全光纤纳秒脉冲双腔激光器光电一体化设计 | 第105-109页 |
6.2.3 全光纤纳秒脉冲双腔激光器打标实验 | 第109-113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113-114页 |
结论及展望 | 第114-1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16-122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22-126页 |
致谢 | 第126-1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