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1 引言 | 第11-12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2-40页 |
2.1 钢包蓄热式烘烤技术的研究 | 第13-24页 |
2.1.1 蓄热式高温空气燃烧技术概述 | 第13-22页 |
2.1.2 钢包蓄热式烘烤技术现状 | 第22-24页 |
2.2 钢包周转过程的热状态研究 | 第24-37页 |
2.2.1 钢包周转热状态国内研究现状 | 第25-31页 |
2.2.2 钢包周转热状态国外研究现状 | 第31-33页 |
2.2.3 钢包加盖对热状态影响研究现状 | 第33-34页 |
2.2.4 钢包热状态的研究方法 | 第34-37页 |
2.3 本文的主要内容 | 第37-40页 |
2.3.1 选题背景 | 第37-38页 |
2.3.2 研究内容和思路 | 第38-40页 |
3 蓄热体传热模拟优化研究 | 第40-77页 |
3.1 蓄热式燃烧中蓄热体设计的相关问题 | 第40-41页 |
3.2 蓄热体传热模型及验证 | 第41-47页 |
3.2.1 四边形孔蓄热体及流体传热几何模型 | 第41-42页 |
3.2.2 六边形孔蓄热体及流体传热几何模型 | 第42-43页 |
3.2.3 蓄热体及流体传热的数理模型 | 第43-44页 |
3.2.4 蓄热体及流体传热模型参数及定解条件 | 第44-46页 |
3.2.5 蓄热体及流体传热模型的验证 | 第46-47页 |
3.3 不同孔径对四边形孔蓄热体传热影响的研究 | 第47-55页 |
3.3.1 蓄热体内流体的温度分析 | 第48-53页 |
3.3.2 压力损失对比 | 第53-54页 |
3.3.3 蓄热体热效率对比 | 第54-55页 |
3.4 不同换向时间对四边形孔蓄热体传热影响的研究 | 第55-61页 |
3.4.1 蓄热体内流体的温度分析 | 第55-60页 |
3.4.2 压力损失对比 | 第60-61页 |
3.4.3 蓄热体热效率对比 | 第61页 |
3.5 不同孔径对六边形孔蓄热体传热影响的研究 | 第61-68页 |
3.5.1 蓄热体内流体的温度分析 | 第62-66页 |
3.5.2 压力损失对比 | 第66-68页 |
3.5.3 蓄热体热效率对比 | 第68页 |
3.6 不同换向时间对六边形孔蓄热体传热影响的研究 | 第68-75页 |
3.6.1 蓄热体内流体的温度分析 | 第69-74页 |
3.6.2 压力损失对比 | 第74-75页 |
3.6.3 蓄热体热效率对比 | 第75页 |
3.7 小结 | 第75-77页 |
4 蓄热式多孔型烧嘴燃烧模拟优化研究 | 第77-91页 |
4.1 蓄热式燃烧中烧嘴设计的相关问题 | 第77-78页 |
4.2 蓄热式多孔型烧嘴燃烧模型 | 第78-82页 |
4.2.1 蓄热式多孔型烧嘴的几何结构 | 第78-79页 |
4.2.2 多孔型烧嘴燃烧物理模型的假设条件 | 第79页 |
4.2.3 多孔型烧嘴燃烧的数学控制模型 | 第79-81页 |
4.2.4 边界条件和求解方法 | 第81-82页 |
4.3 蓄热式多孔型烧嘴结构对燃烧场影响规律 | 第82-90页 |
4.3.1 温度场对比分析 | 第82-88页 |
4.3.2 流场对比分析 | 第88-89页 |
4.3.3 压力场对比分析 | 第89-90页 |
4.4 小结 | 第90-91页 |
5 蓄热式烘烤工艺对钢包和钢水温度的影响研究 | 第91-116页 |
5.1 钢包蓄热式烘烤和重包过程传热数值模型 | 第91-98页 |
5.1.1 火焰、钢包及外流场的耦合传热计算方法 | 第91-93页 |
5.1.2 蓄热式烘烤和重包过程传热的几何模型 | 第93-95页 |
5.1.3 数理模型及相关物性参数 | 第95-96页 |
5.1.4 模型的边界条件和求解方法 | 第96-97页 |
5.1.5 模型的验证 | 第97-98页 |
5.2 空气预热温度对钢包和钢水温度影响 | 第98-106页 |
5.2.1 工况设置和参数 | 第98-99页 |
5.2.2 空气预热温度对烘烤过程火焰及钢包温度的影响 | 第99-104页 |
5.2.3 空气预热温度对重包过程钢包和钢水温度的影响 | 第104-106页 |
5.3 煤、空气流量对钢包和钢水温度影响 | 第106-114页 |
5.3.1 工况设置和参数 | 第106-107页 |
5.3.2 气体流量对烘烤过程火焰及钢包温度的影响 | 第107-112页 |
5.3.3 气体流量对重包过程钢包和钢水温度的影响 | 第112-11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14-116页 |
6 包盖和在线烘烤对钢包和钢水温度的影响研究 | 第116-137页 |
6.1 钢包加盖传热计算模型 | 第116-119页 |
6.1.1 空包及重包的几何模型及相关物性参数 | 第117-118页 |
6.1.2 数学模型和定解条件 | 第118-119页 |
6.2 包盖对空包过程钢包温度的影响规律 | 第119-124页 |
6.3 包盖对重包过程钢包及钢水温度的影响规律 | 第124-129页 |
6.3.1 包盖对重包过程渣层上表面散热的影响 | 第124-128页 |
6.3.2 包盖对重包过程钢水温度的影响 | 第128-129页 |
6.4 钢包在线烘烤传热计算模型 | 第129-131页 |
6.5 在线烘烤对钢包和钢水传热的影响规律 | 第131-135页 |
6.5.1 在线烘烤对钢包温度影响 | 第131-134页 |
6.5.2 在线烘烤对重包过程钢水温度的影响 | 第134-135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135-137页 |
7 降低转炉出钢温度相关技术的应用效果 | 第137-143页 |
7.1 影响转炉出钢温度的影响因素 | 第137-138页 |
7.2 蓄热式烘烤火焰的优化效果 | 第138-140页 |
7.3 钢包烘烤温度的优化效果 | 第140-141页 |
7.4 转炉炼钢出钢温度的优化效果 | 第141-142页 |
7.5 本章小结 | 第142-143页 |
8 结论 | 第143-145页 |
参考文献 | 第145-152页 |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 第152-157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