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主要符号表 | 第12-18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8-35页 |
1.1 课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18-20页 |
1.1.1 P2混合动力系统的优势 | 第18-19页 |
1.1.2 P2混合动力系统转矩的响应性和平顺性问题 | 第19-20页 |
1.2 课题的相关研究现状 | 第20-31页 |
1.2.1 基于转矩的控制架构 | 第21-22页 |
1.2.2 内燃机平均有效转矩调节方式 | 第22页 |
1.2.3 内燃机平均有效转矩估计 | 第22-24页 |
1.2.4 与模式切换相关的离合器接合过程转矩控制 | 第24-25页 |
1.2.5 与换档相关的离合器接合过程转矩控制 | 第25-31页 |
1.2.6 主动同步过程转矩控制 | 第31页 |
1.3 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31-35页 |
第2章 动力系统建模 | 第35-59页 |
2.1 面向仿真计算的动力学模型 | 第35-55页 |
2.1.1 内燃机转矩响应特性建模 | 第36-44页 |
2.1.2 离合器转矩传递特性建模 | 第44-49页 |
2.1.3 电动机转矩响应特性建模 | 第49-50页 |
2.1.4 变速器动力学模型 | 第50-51页 |
2.1.5 主减速器动力学模型 | 第51-52页 |
2.1.6 驱动轴动力学模型 | 第52页 |
2.1.7 纵向车辆动力学模型 | 第52页 |
2.1.8 动力学模型验证 | 第52-55页 |
2.2 面向控制算法设计的动力学模型 | 第55-58页 |
2.2.1 离合器模型线性化 | 第56-57页 |
2.2.2 动力学连续时间状态空间模型 | 第57-58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3章 离合器接合过程转矩控制算法设计 | 第59-77页 |
3.1 离合器接合过程优化目标 | 第59-61页 |
3.1.1 离合器接合过程转矩的响应性目标函数 | 第59页 |
3.1.2 离合器接合时间和平顺性目标函数 | 第59-60页 |
3.1.3 内燃机和电动机有效转矩优化目标 | 第60页 |
3.1.4 离合器接合之后转矩的平顺性目标函数 | 第60-61页 |
3.2 离散时间模型预测控制 | 第61-63页 |
3.2.1 离散时间模型预测控制优势 | 第61-62页 |
3.2.2 基于DMPC的离合器接合过程转矩控制算法运行原理 | 第62-63页 |
3.3 离合器接合过程的目标状态—平衡状态 | 第63-65页 |
3.3.1 平衡状态定义 | 第63页 |
3.3.2 状态变量平衡值计算 | 第63-64页 |
3.3.3 基于平衡状态的动力学连续时间状态空间模型 | 第61-65页 |
3.4 离合器接合过程动力学离散时间状态空间模型 | 第65-67页 |
3.4.1 动力学离散时间状态空间模型作用 | 第65页 |
3.4.2 动力学连续时间状态空间模型离散化 | 第65-67页 |
3.5 基于平衡状态的离合器接合过程优化问题 | 第67-72页 |
3.5.1 平衡状态下的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 | 第67-69页 |
3.5.2 基于拉盖尔函数集的离合器接合过程优化问题简化 | 第69-72页 |
3.6 离合器接合过程转矩控制算法求解 | 第72-76页 |
3.6.1 显式解求解方法设计 | 第72-75页 |
3.6.2 显式解求解方法与标准求解器对比 | 第75-76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第4章 离合器接合过程转矩控制算法验证 | 第77-95页 |
4.1 函数数目和函数衰减因子优化 | 第77-82页 |
4.2 输入变量加权矩阵优化 | 第82-88页 |
4.3 与离合器摩擦转矩开环控制对比 | 第88-89页 |
4.4 离合器接合过程转矩控制算法鲁棒性验证 | 第89-9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93-95页 |
第5章 换档主动同步过程转矩控制算法设计 | 第95-122页 |
5.1 电驱动机械式自动变速器系统构成 | 第95-101页 |
5.1.1 换档和选档电磁阀 | 第96-97页 |
5.1.2 换档和选档位置传感器 | 第97-98页 |
5.1.3 油泵和液压油路压力闭环控制 | 第98-99页 |
5.1.4 主减速器角速度计算 | 第99-101页 |
5.2 换档过程 | 第101-104页 |
5.3 变速器程序架构和流程 | 第104-109页 |
5.3.1 变速器程序架构 | 第104页 |
5.3.2 变速器程序流程 | 第104-109页 |
5.4 基于DLQR的主动同步过程转矩控制算法 | 第109-121页 |
5.4.1 变速器一轴主动同步过程动力学模型 | 第110-111页 |
5.4.2 主动同步过程优化目标 | 第111页 |
5.4.3 主动同步过程约束条件 | 第111页 |
5.4.4 离散时间线性二次调节器优势 | 第111-112页 |
5.4.5 基于DLQR的主动同步过程转矩控制算法运行原理 | 第112页 |
5.4.6 主动同步过程的目标状态—平衡状态 | 第112-113页 |
5.4.7 变速器一轴主动同步过程动力学离散时间状态空间模型 | 第113-114页 |
5.4.8 基于平衡状态的主动同步过程优化问题 | 第114-115页 |
5.4.9 基于DLQR的主动同步过程转矩控制算法求解 | 第115-116页 |
5.4.10 变速器一轴主动同步过程动力学模型参数辨识 | 第116-121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21-122页 |
第6章 主动同步过程转矩控制算法验证 | 第122-138页 |
6.1 实验测试平台 | 第122-124页 |
6.2 实验测试方法 | 第124页 |
6.3 角速度差区间调整 | 第124-134页 |
6.4 液压油路压力区间影响 | 第134-137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37-138页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38-142页 |
7.1 总结 | 第138-139页 |
7.2 创新点 | 第139-140页 |
7.3 展望 | 第140-142页 |
致谢 | 第142-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143-151页 |
主要研究成果 | 第1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