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第1章 绪论 | 第13-16
页 |
1.1 课题背景 | 第13
页 |
1.2 课题现状 | 第13-14
页 |
1.3 TD-SCDMA系统技术特点 | 第14
页 |
1.4 传播模型在蜂窝设计中的应用 | 第14-16
页 |
第2章 TD-SCDMA系统技术概述 | 第16-37
页 |
2.1 TD-SCDMA系统网络概述 | 第16-29
页 |
2.1.1 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拓扑 | 第16-18
页 |
2.1.2 TD—SCDMA空中接口概述 | 第18-29
页 |
2.1.2.1 L3(无线资源控制层) | 第18-20
页 |
2.1.2.2 L2 | 第20-23
页 |
2.1.2.2.1 媒介接入控制子层(MAC) | 第21-22
页 |
2.1.2.2.2 无线链路控制子层(RLC) | 第22-23
页 |
2.1.2.3 物理层(L1) | 第23-29
页 |
2.1.2.3.1 物理层功能和组成 | 第23-26
页 |
2.1.2.3.2 物理层帧结构 | 第26-28
页 |
2.1.2.3.3 扩频、调制和脉冲成形 | 第28-29
页 |
2.2 TD-SCDMA关键技术 | 第29-34
页 |
2.2.1 CDMA基本技术 | 第29-31
页 |
2.2.1.1 可变扩频系数的DS-CDMA | 第29
页 |
2.2.1.2 多时隙TD-CDMA技术 | 第29
页 |
2.2.1.3 信道编码和交织技术 | 第29-30
页 |
2.2.1.4 功率控制 | 第30-31
页 |
2.2.1.4.1 开环功率控制 | 第30
页 |
2.2.1.4.2 闭环功率控制 | 第30-31
页 |
2.2.2 TD-SCDMA关键技术 | 第31-34
页 |
2.2.2.1 智能天线(Smart Antennas)技术 | 第31-32
页 |
2.2.2.2 联合检测(Joint Detection)技术 | 第32-33
页 |
2.2.2.3 接力切换(Baton Handover)技术 | 第33
页 |
2.2.2.4 同步CDMA(Synchronous CDMA)技术 | 第33
页 |
2.2.2.5 软件无线电技术 | 第33-34
页 |
2.3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TDD双工技术 | 第34-36
页 |
2.3.1 TDD双工系统技术特点 | 第34
页 |
2.3.2 两种CDMA TDD系统指标和特性比较 | 第34-36
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6-37
页 |
第3章 无线电波传播模型 | 第37-51
页 |
3.1 自由空间无线电波传播理论 | 第37-39
页 |
3.2 无线电波传播的经验公式 | 第39-50
页 |
3.2.1 哈塔模型 | 第39-40
页 |
3.2.2 哈塔模型的仿真 | 第40-43
页 |
3.2.2.1 频率参量为函数变量的仿真 | 第40-41
页 |
3.2.2.2 基站高度参量为函数变量的仿真 | 第41-42
页 |
3.2.2.3 地形环境为函数变量的仿真 | 第42-43
页 |
3.2.3 Cost 231-Hata模型 | 第43
页 |
3.2.4 Cost 231-Hata模型的仿真 | 第43-45
页 |
3.2.4.1 地形环境为函数变量的仿真 | 第43-45
页 |
3.2.5 Cost 231 Walfish-Ikegami Model模型 | 第45-48
页 |
3.2.6 Cost 231 Walfish-Ikegami Model的仿真 | 第48-50
页 |
3.2.6.1 Cost 231 Walfish-Ikegami Model视距仿真 | 第48-49
页 |
3.2.6.2 Cost 231 Walfish-Ikegami Model非视距仿真 | 第49-50
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50-51
页 |
第4章 TD-SCDMA系统覆盖区预测 | 第51-54
页 |
4.1 TD-SCDMA系统传播模型的选择 | 第51
页 |
4.2 TD-SCDMA系统覆盖区预测 | 第51-53
页 |
4.2.1 路径损耗预测 | 第51-52
页 |
4.2.2 基站覆盖区预测方法 | 第52
页 |
4.2.3 预测覆盖参数的取定 | 第52-53
页 |
4.2.4 预测结果 | 第53
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3-54
页 |
第5章 TD-SCDMA系统传播模型测试校正方案论证 | 第54-60
页 |
5.1 模型测试校正系统功能模块 | 第54-55
页 |
5.1.1 系统功能模块组成 | 第54
页 |
5.1.2 系统功能模块逻辑连接 | 第54-55
页 |
5.2 系统各模块功能描述 | 第55-57
页 |
5.2.1 GPS模块功能描述 | 第55-56
页 |
5.2.2 功率电平值采集模块功能描述 | 第56
页 |
5.2.3 数据预处理模块功能描述 | 第56
页 |
5.2.4 ACCESS数据库模块功能描述 | 第56
页 |
5.2.5 修正因子输出模块功能描述 | 第56
页 |
5.2.6 传播模型输出模块功能描述 | 第56-57
页 |
5.3 系统模型算法的描述 | 第57-59
页 |
5.3.1 基于Cost231-Hata模型的校正算法 | 第57-58
页 |
5.3.2 自行生成算法 | 第58-59
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9-60
页 |
第6章 测试校正系统的软硬件实现 | 第60-74
页 |
6.1 系统的硬件实现 | 第60-61
页 |
6.1.1 系统的硬件模块组成 | 第60
页 |
6.1.2 硬件模块之间的物理连接 | 第60-61
页 |
6.1.3 硬件模块的功能 | 第61
页 |
6.2 系统软件编程语言 | 第61-65
页 |
6.2.1 MATLAB语言的产生背景和语言特点 | 第61-64
页 |
6.2.1.1 MATLAB语言的产生背景 | 第61-62
页 |
6.2.1.2 MATLAB的语言特点 | 第62-64
页 |
6.2.2 Delphi语言的产生背景和语言特点 | 第64-65
页 |
6.2.2.1 Delphi语言的产生背景 | 第64
页 |
6.2.2.2 Delphi的语言特点 | 第64-65
页 |
6.3 程序流程及说明 | 第65-73
页 |
6.3.1 程序总体框图及说明 | 第65-68
页 |
6.3.2 GPS数据采集程序框图及说明 | 第68-69
页 |
6.3.3 功率电平值数据采集程序框图及说明 | 第69-70
页 |
6.3.4 数据控制程序框图及说明 | 第70-71
页 |
6.3.5 数据计算处理程序框图及说明 | 第71-73
页 |
6.3.6 数据显示程序框图及说明 | 第73
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73-74
页 |
第7章 TD-SCDMA系统干扰分析和容量分析 | 第74-80
页 |
7.1 TD-SCDMA系统干扰分析 | 第74-75
页 |
7.1.1 前向链路同信道干扰 | 第74
页 |
7.1.1.1 相同小区的多径信号干扰 | 第74
页 |
7.1.1.2 其他小区的干扰 | 第74
页 |
7.1.2 反向链路同信道干扰与系统容量的关系 | 第74-75
页 |
7.1.2.1 相同小区的干扰 | 第74-75
页 |
7.1.2.2 其他小区的干扰 | 第75
页 |
7.2 TD-SCDMA系统容量分析 | 第75-79
页 |
7.2.1 无线基站规模、容量理论分析 | 第75-76
页 |
7.2.2 TD-SCDMA系统容量仿真分析 | 第76-79
页 |
7.2.2.1 仿真假设参数 | 第76-78
页 |
7.2.2.1.1 网络模型参数 | 第76-77
页 |
7.2.2.1.2 呼叫模型参数 | 第77
页 |
7.2.2.1.3 业务模型参数 | 第77-78
页 |
7.2.2.1.4 移动参数 | 第78
页 |
7.2.2.2 仿真方法 | 第78
页 |
7.2.2.3 仿真结果 | 第78
页 |
7.2.2.4 影响系统容量的因素 | 第78-79
页 |
7.3 本章小结 | 第79-80
页 |
结论 | 第80-82
页 |
约语和缩写 | 第82-85
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7
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87-88
页 |
致谢 | 第88
页 |
附录一 仿真源程序 | 第88
页 |
附录二 软件系统源程序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