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绪论 | 第10-16页 |
0.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0.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0.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0.2 文献综述 | 第12-14页 |
0.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0.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0.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0.4 主要创新点 | 第15-16页 |
1 非经常性损益与盈余管理的相关理论 | 第16-24页 |
1.1 非经常性损益的相关内容 | 第16-20页 |
1.1.1 非经常性损益的涵义 | 第16-17页 |
1.1.2 非经常性损益的内容 | 第17-19页 |
1.1.3 非经常性损益的特征 | 第19-20页 |
1.2 盈余管理的内涵及手段 | 第20-21页 |
1.2.1 盈余管理的内涵 | 第20-21页 |
1.2.2 盈余管理的手段 | 第21页 |
1.3 盈余管理的理论诠释 | 第21-23页 |
1.3.1 契约理论 | 第21-22页 |
1.3.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22页 |
1.3.3 委托代理理论 | 第22-23页 |
1.3.4 经纪人假设 | 第23页 |
1.4 非经常性损益与盈余管理的关系 | 第23-24页 |
2 上市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现状及动机分析 | 第24-29页 |
2.1 上市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现状 | 第24页 |
2.2 上市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分析 | 第24-29页 |
2.2.1 上市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直接目的 | 第24-27页 |
2.2.2 上市公司利于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深层动机 | 第27-29页 |
3 上市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实证分析 | 第29-37页 |
3.1 实证研究设计 | 第29-32页 |
3.1.1 研究假设 | 第29页 |
3.1.2 研究方法 | 第29页 |
3.1.3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 第29-31页 |
3.1.4 样本初步描述性分析 | 第31-32页 |
3.2 实证结果与分析 | 第32-36页 |
3.3 实证结论 | 第36-37页 |
4 上市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方式的实证分析 | 第37-44页 |
4.1 研究方法 | 第37页 |
4.2 变量选择 | 第37-38页 |
4.3 实证结果与分析 | 第38-42页 |
4.4 实证结论 | 第42-44页 |
5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44-48页 |
5.1 结论 | 第44-45页 |
5.2 建议 | 第45-47页 |
5.3 局限性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