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手机网络游戏成瘾戒除的实务探究——以郑州市X社区C个案为例 |
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一、绪论 | 第10-22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7页 | 1、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2、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第14-17页 | (三)研究意义 | 第17页 | 1、理论意义 | 第17页 | 2、现实意义 | 第17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行动研究法 | 第17-18页 | 2、访谈法 | 第18页 | 3、观察法 | 第18页 | (五)理论依据 | 第18-20页 | 1、生态系统理论 | 第18-19页 | 2、认知行为理论 | 第19-20页 | (六)概念界定 | 第20-22页 | 1、青少年 | 第20-21页 | 2、手机网络游戏成瘾 | 第21-22页 | 二、接案与预估 | 第22-31页 | (一)接案 | 第22-25页 | 1、接案背景 | 第22-23页 | 2、案主基本情况 | 第23-24页 | 3、接案访谈 | 第24-25页 | (二)预估 | 第25-31页 | 1、案主手机网络游戏成瘾的表现 | 第25-26页 | 2、案主手机网络游戏成瘾的原因 | 第26-28页 | 3、案主问题评估 | 第28-29页 | 4、案主资源评估 | 第29-30页 | 5、案主需求评估 | 第30-31页 | 三、服务方案设计 | 第31-34页 | (一)服务目标 | 第31页 | (二)服务模式 | 第31-32页 | (三)服务计划 | 第32-34页 | 1、直接介入计划 | 第32页 | 2、间接介入计划 | 第32-34页 | 四、个案工作过程 | 第34-42页 | (一)直接介入 | 第34-38页 | 1、改变不良认知,控制不良行为 | 第34-36页 | 2、回忆光辉岁月,增强自我效能 | 第36-37页 | 3、发挥个人优势,运用环境资源 | 第37-38页 | (二)间接介入 | 第38-42页 | 1、改善父母教育方式,营造温馨家庭环境 | 第38-39页 | 2、联系案主良师益友,引导案主回归校园 | 第39-41页 | 3、积极加强三方联系,帮助案主成长成才 | 第41-42页 | 五、评估与结案 | 第42-45页 | (一)评估 | 第42-43页 | 1、服务过程评估 | 第42页 | 2、服务成效评估 | 第42-43页 | (二)结案 | 第43-45页 | 1、结案访谈 | 第43页 | 2、后期跟进 | 第43-45页 | 六、反思与建议 | 第45-51页 | (一)反思 | 第45-48页 | 1、对社会工作理论的反思 | 第45-46页 | 2、对社会工作方法的反思 | 第46-47页 | 3、对社会工作专业伦理的反思 | 第47-48页 | (二)建议 | 第48-51页 | 1、正视青少年手机网络游戏成瘾问题 | 第48-49页 | 2、建立三位一体的沟通协调机制 | 第49页 | 3、优化青少年成长社会环境 | 第49-51页 | 结语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个人简历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