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1 绪论 | 第11-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1 城市道路是城市的骨架,城市道路绿化则是构成城市绿地网络的基础 | 第11页 |
1.1.2 城市化会带来的一系列环境问题,城市道路绿化则是处理这些问题的重要手段 | 第11页 |
1.1.3 城市道路绿化从主观定性感受到客观量化评判的研究日益被重视 | 第11-12页 |
1.1.4 基于人文的角度,城市道路绿化舒适性和观赏性指标的重要性日益被重视 | 第12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3.1 选取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样本道路 | 第13-14页 |
1.3.2 样本道路绿化舒适性和观赏性指标主客观数据的采集 | 第14页 |
1.3.3 样本道路绿化舒适性和观赏性指标主客观评判结果的对照分析 | 第14页 |
1.3.4 探索提高城市道路绿化舒适性和观赏性的建设建议 | 第14页 |
1.4 研究困难 | 第14-15页 |
1.4.1 主观困难 | 第14-15页 |
1.4.2 客观困难 | 第15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1.5.1 文献资料阅览 | 第15页 |
1.5.2 实地调研数据分析汇总 | 第15-16页 |
1.5.3 对照分析研究 | 第16页 |
1.5.4 多学科理论思维 | 第16-17页 |
1.6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1.7 研究成果与创新点 | 第18-19页 |
1.7.1 研究成果 | 第18页 |
1.7.2 创新点 | 第18-19页 |
2 国内外有关城市道路绿化舒适性和观赏性指标研究综述 | 第19-26页 |
2.1 国内有关城市道路绿化理论研究与成果 | 第19-22页 |
2.1.1 理论成果 | 第19-20页 |
2.1.2 实践成果 | 第20-22页 |
2.2 国外有关城市道路绿化理论研究与成果 | 第22-26页 |
2.2.1 理论成果 | 第22-23页 |
2.2.2 实践成果 | 第23-26页 |
3 城市道路绿化舒适性和观赏性指标所涉及的基本概念 | 第26-34页 |
3.1 舒适性和观赏性指标概述 | 第26-27页 |
3.1.1 舒适性指标 | 第26-27页 |
3.1.2 观赏性指标 | 第27页 |
3.2 舒适性和观赏性相关因子概述 | 第27-31页 |
3.2.1 温度 | 第28-29页 |
3.2.2 湿度 | 第29页 |
3.2.3 噪音 | 第29页 |
3.2.4 乔木量(乔木的垂直投影) | 第29-30页 |
3.2.5 绿地率 | 第30页 |
3.2.6 植物层次 | 第30页 |
3.2.7 植物物种多样性 | 第30页 |
3.2.8 植物量 | 第30页 |
3.2.9 植物季相 | 第30-31页 |
3.3 其他概念 | 第31-34页 |
3.3.1 城市道路 | 第31页 |
3.3.2 城市道路绿地断面布置形式 | 第31-32页 |
3.3.3 城市道路绿地 | 第32页 |
3.3.4 城市道路绿化 | 第32-34页 |
4 研究样本与方法 | 第34-94页 |
4.1 样本城市概况(以海口城市为例) | 第34-35页 |
4.1.1 海口自然地理概况 | 第34页 |
4.1.2 海口人文概况 | 第34页 |
4.1.3 海口城市主城区用地布局和空间布局发展情况 | 第34-35页 |
4.1.4 海口城市道路的建设情况 | 第35页 |
4.2 样本道路选择的基本原则 | 第35-37页 |
4.2.1 所选样本道路应贯穿各类主要城市建设用地 | 第35-36页 |
4.2.2 所选样本道路应包含各级别道路 | 第36页 |
4.2.3 所选样本道路应尽可能覆盖各种功能类型的道路 | 第36-37页 |
4.3 样本道路的选取及其基本特点 | 第37-49页 |
4.3.1 主干路的选取对象 | 第38-42页 |
4.3.2 次干路的选取对象 | 第42-46页 |
4.3.3 支路的选取对象 | 第46-49页 |
4.4 样本道路的研究方法 | 第49-94页 |
4.4.1 获取数据的方式与结果 | 第49-91页 |
4.4.2 研究方法探索 | 第91-92页 |
4.4.3 研究的原理 | 第92-94页 |
5 影响城市道路绿化指标的相关因子分析 | 第94-112页 |
5.1 舒适性指标的相关因子分析 | 第94-103页 |
5.1.1 各因子主观感受数据获取 | 第94页 |
5.1.2 各因子客观量化数据获取 | 第94-100页 |
5.1.3 主观感受定性判断与客观数据定量分析对比研究 | 第100-103页 |
5.2 观赏性指标的相关因子分析 | 第103-112页 |
5.2.1 主观感受数据获取 | 第103-104页 |
5.2.2 各因子客观量化数据获取 | 第104-110页 |
5.2.3 影响样本道路绿化观赏性指标的因子综合量化评价 | 第110-112页 |
6 提高城市道路绿化舒适性和观赏性指标的建设建议 | 第112-116页 |
6.1 以冠大荫浓高大叶密的乔木为主体,最大程度起降温增湿作用 | 第112页 |
6.2 充分利用地形优势并与乔灌草配置模式相结合,最大程度起降噪效果 | 第112-113页 |
6.3 尽可能增加城市道路的绿地率和提高城市道路绿化植物层次 | 第113-114页 |
6.4 尽可能提高城市道路绿化植物物种的多样性 | 第114页 |
6.5 尽可能加强城市道路绿化季相变化特征明显的植物 | 第114页 |
6.6 尽可能充分考虑道路红线范围之外与其紧密联系的环境因素 | 第114-115页 |
6.7 尽可能加强道路管理和养护 | 第115-116页 |
7 总结与思考 | 第116-117页 |
7.1 总结 | 第116页 |
7.2 研究中的不足 | 第116-117页 |
参考文献 | 第117-11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19页 |
基金项目 | 第119-120页 |
致谢 | 第1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