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4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0-12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1.2.3 对已有研究文献的评述 | 第14页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4-15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4 主要创新点和技术路线图 | 第15-17页 |
1.4.1 主要创新点 | 第15-16页 |
1.4.2 技术路线图 | 第16-17页 |
第二章 基本概念及相关理论 | 第17-22页 |
2.1 钢铁产业基本定义及概述 | 第17-19页 |
2.1.1 钢铁产业的定义 | 第17-18页 |
2.1.2 钢铁产业发展概述 | 第18-19页 |
2.2 产业转型升级的内涵 | 第19-20页 |
2.2.1 产业转型的内涵 | 第19页 |
2.2.2 产业升级的内涵 | 第19-20页 |
2.2.3 钢铁产业与转型升级之间的关系 | 第20页 |
2.3 产业转型升级的相关理论 | 第20-22页 |
2.3.1 不平衡增长理论 | 第20-21页 |
2.3.2 比较优势理论 | 第21页 |
2.3.3 经济成长阶段理论 | 第21页 |
2.3.4 新产业组织理论 | 第21-22页 |
第三章 新常态下河北省钢铁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 第22-34页 |
3.1 钢铁产业发展趋势 | 第22-26页 |
3.1.1 世界钢铁产业发展趋势 | 第22-23页 |
3.1.2 中国钢铁产业发展趋势 | 第23-25页 |
3.1.3 新常态下钢铁产业发展趋势 | 第25-26页 |
3.2 河北省钢铁产业现状分析 | 第26-34页 |
3.2.1 产量和资源消耗情况分析 | 第26-29页 |
3.2.2 产品结构和盈利情况分析 | 第29-30页 |
3.2.3 装备技术和创新情况分析 | 第30-31页 |
3.2.4 产业集中度情况分析 | 第31-32页 |
3.2.5 环境污染情况分析 | 第32-34页 |
第四章 河北省钢铁产业发展水平实证研究 | 第34-52页 |
4.1 研究方法评述 | 第34-35页 |
4.1.1 选用方法简述 | 第34页 |
4.1.2 因子分析法模型概述 | 第34-35页 |
4.2 构建指标体系 | 第35-39页 |
4.2.1 构建指标体系的原则 | 第35-36页 |
4.2.2 构建指标体系 | 第36-39页 |
4.3 数据的收集和处理 | 第39-40页 |
4.3.1 数据的收集 | 第39-40页 |
4.3.2 SPSS数据处理 | 第40页 |
4.4 实证研究步骤 | 第40-49页 |
4.4.1 KMO检验和Bartlett’s球度检验 | 第40页 |
4.4.2 共同度分析 | 第40-41页 |
4.4.3 总方差解释 | 第41-42页 |
4.4.4 因子载荷矩阵 | 第42-45页 |
4.4.5 计算因子得分 | 第45-49页 |
4.5 实证结果分析 | 第49-52页 |
4.5.1 钢铁产业经营绩效研究结论 | 第49页 |
4.5.2 钢铁产业规模研究结论 | 第49-50页 |
4.5.3 钢铁产业可持续能力研究结论 | 第50页 |
4.5.4 钢铁产业市场影响力研究结论 | 第50页 |
4.5.5 钢铁产业专业化研究结论 | 第50页 |
4.5.6 综合研究结论 | 第50-52页 |
第五章 河北省钢铁产业转型升级的国内外经验借鉴 | 第52-57页 |
5.1 国外钢铁产业的转型升级 | 第52-54页 |
5.1.1 美国钢铁产业的转型升级与经验借鉴 | 第52-53页 |
5.1.2 日本钢铁产业的转型升级与经验借鉴 | 第53-54页 |
5.2 国内外先进钢铁企业的转型升级 | 第54-57页 |
5.2.1 宝钢集团转型升级经验借鉴 | 第54-55页 |
5.2.2 韩国浦项钢铁集团转型升级经验借鉴 | 第55-57页 |
第六章 河北省钢铁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 第57-66页 |
6.1 短期重点问题的改善对策 | 第57-62页 |
6.1.1 主动适应新常态,大力推进产品的质量和结构升级 | 第57-58页 |
6.1.2 加强精益化生产与精细化管理,提高产品竞争力 | 第58-59页 |
6.1.3 促进节能减排,实现钢铁产业绿色发展 | 第59-60页 |
6.1.4 实行差别化政策,科学合理化解过剩产能 | 第60页 |
6.1.5 创新人才机制,高度重视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 第60-61页 |
6.1.6 实现科研费用的精准投入,建立适合的技术创新系统 | 第61-62页 |
6.2 长期改善对策 | 第62-65页 |
6.2.1 调整产业地域分布,提高产业集中度 | 第62页 |
6.2.2 合理推进兼并重组,提高国际竞争力 | 第62-63页 |
6.2.3 完善市场进入和退出机制,降低转型升级风险 | 第63-64页 |
6.2.4 由制造到服务,探索“互联网+”和智能制造 | 第64-65页 |
6.3 长短期结合转型升级路径 | 第65-66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6-68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66-67页 |
7.2 展望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附录 | 第72-75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