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二氧化钛及其喹吖啶酮复合材料的合成及光催化性能 |
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光催化技术 | 第10-11页 | 1.1.1 光催化技术的发展 | 第10页 | 1.1.2 光催化机理介绍 | 第10-11页 | 1.2 二氧化钛光催化剂的发展现状 | 第11-13页 | 1.3 TiNT | 第13-15页 | 1.3.1 TiNT的简单介绍 | 第13页 | 1.3.2 TiNT的制备方法 | 第13-14页 | 1.3.3 TiNT的合成机理简介 | 第14-15页 | 1.4 花型二氧化钛 | 第15-16页 | 1.5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16-17页 | 第2章 材料的制备及表征 | 第17-23页 | 2.1 前言 | 第17-18页 | 2.2 材料的制备 | 第18-19页 | 2.2.1 试剂及仪器 | 第18-19页 | 2.2.2 HFT的制备 | 第19页 | 2.2.3 TiNT的制备 | 第19页 | 2.2.4 QATi的制备 | 第19页 | 2.3 材料的表征 | 第19-20页 | 2.3.1 表征仪器 | 第19-20页 | 2.3.2 表征方法 | 第20页 | 2.4 光降解实验 | 第20-22页 | 2.4.1 试剂及仪器 | 第20-21页 | 2.4.2 亚甲基蓝标准溶液的配制 | 第21页 | 2.4.3 HFT的吸附实验 | 第21页 | 2.4.4 紫外光降解实验 | 第21-22页 | 2.4.5 可见光降解实验 | 第22页 | 2.4.6 循环实验中样品的处理 | 第22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3章 HFT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 第23-34页 | 3.1 引言 | 第23页 | 3.2 HFT的表征结果 | 第23-28页 | 3.2.1 SEM和TEM图谱的分析 | 第23-24页 | 3.2.2 红外图谱分析 | 第24-25页 | 3.2.3 XRD图谱分析 | 第25-26页 | 3.2.4 热重分析 | 第26页 | 3.2.5 比表面积图谱分析 | 第26-27页 | 3.2.6 紫外-可见吸收图谱分析 | 第27-28页 | 3.3 HFT的光催化性能 | 第28-32页 | 3.3.1 亚甲基蓝溶液的标准曲线 | 第28-29页 | 3.3.2 HFT对亚甲基蓝的吸附平衡 | 第29-30页 | 3.3.3 在紫外光下HFT的光催化效果 | 第30-31页 | 3.3.4 HFT的光催化循环使用效果 | 第31-32页 | 3.3.5 材料合成机理 | 第3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2-34页 | 第4章 TiNT及QATi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 第34-51页 | 4.1 引言 | 第34-35页 | 4.2 TiNT及QATi复合材料的表征结果 | 第35-40页 | 4.2.1 SEM和TEM图谱分析 | 第35-36页 | 4.2.2 红外图谱分析 | 第36-37页 | 4.2.3 XRD图谱分析 | 第37-38页 | 4.2.4 热重分析 | 第38页 | 4.2.5 比表面积图谱分析 | 第38-39页 | 4.2.6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分析 | 第39-40页 | 4.3 TiNT与QATi复合材料的光催化性能 | 第40-48页 | 4.3.1 QA的掺杂量对QATi复合材料光催化性能的影响 | 第40-42页 | 4.3.2 反应温度对QATi复合材料的光催化性能的影响 | 第42-43页 | 4.3.3 溶液pH对QATi复合材料的光催化性能的影响 | 第43-44页 | 4.3.4 在紫外光下TiNT和QATi复合材料的光催化效果 | 第44-46页 | 4.3.5 在可见光下TiNT和QATi复合材料的光催化效果 | 第46-48页 | 4.4 光催化机理 | 第48-4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1-53页 | 5.1 总结 | 第51页 | 5.2 展望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个人简历 | 第62-63页 |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及完成论文目录) | 第63页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