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绪论 | 第10-19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10-12页 |
(一) 新世纪的挑战 | 第10页 |
(二) 国家高等教育政策方针的解析 | 第10-12页 |
(三) 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 第12页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一) 大学生价值观研究的现状 | 第12-16页 |
(二) 大学生价值观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16页 |
三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 第16-18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17页 |
(二)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四 课题研究的创新点分析 | 第18-19页 |
(一) 研究方法方面 | 第18页 |
(二) 预期研究成果方面 | 第18-19页 |
第一章 大学生价值观的一般理论 | 第19-36页 |
一 价值与价值观 | 第19-26页 |
(一) 价值——多学科角度的透视 | 第19-21页 |
(二) 价值观——简单与复杂的混合体 | 第21-26页 |
二 中国传统价值观辨析 | 第26-30页 |
(一) 传统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与评价 | 第26-29页 |
(二) 传统价值观的历史演变 | 第29-30页 |
(三) 传统价值观与当代社会主义 | 第30页 |
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 第30-32页 |
(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 第30-31页 |
(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时代意义 | 第31-32页 |
(三) 国家教育方针和高等教育的基本要求 | 第32页 |
四 大学生价值观体系构架 | 第32-36页 |
(一) 历史的传承——传统价值观的现代扬弃 | 第32-33页 |
(二) 时代的要求——国际化条件下的与时俱进 | 第33-34页 |
(三) 大学生价值观体系的构建 | 第34-36页 |
第二章 大学生价值观现状调查研究 | 第36-72页 |
一 概述 | 第36-37页 |
二 大学生价值观调查问卷的编制 | 第37-39页 |
(一) 调查问卷编制思路 | 第37页 |
(二) 参考依据与调研重点 | 第37-38页 |
(三) 主要内容 | 第38-39页 |
三 调研对象及方法 | 第39页 |
四 调研结果分析 | 第39-72页 |
(一) 大学生价值观的统计特征 | 第39-51页 |
(二) 大学生不同价值观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51-68页 |
(三) 大学生价值观特点 | 第68-69页 |
(四)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探析 | 第69-72页 |
第三章 大学生价值观培育机制探讨 | 第72-86页 |
一 方向与原则 | 第72-75页 |
(一)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政策保障和方向指导 | 第72页 |
(二) 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参考标尺 | 第72-73页 |
(三) 以大学生时代特征为基础 | 第73-75页 |
二 大学生价值观培育基本内容 | 第75-78页 |
(一)一般价值观 | 第75-76页 |
(二) 集体主义 | 第76-77页 |
(三) 义利观 | 第77页 |
(四) 其它方面 | 第77-78页 |
三 大学生价值观培育机制的思考 | 第78-86页 |
(一) 环境改良机制——校风、学风和校园文化建设宜持之以恒 | 第79-80页 |
(二) 教学创新机制——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方法应与时俱进 | 第80-81页 |
(三) 队伍优化机制——党、团学生工作和班主任工作要精益求精 | 第81-83页 |
(四) 联合培育机制——任课教师言传身教更责无旁贷 | 第83-84页 |
(五) 竞争奖惩机制——同学间的交流影响亦不容忽视 | 第84-86页 |
结语 | 第86-88页 |
一 主要结论 | 第86页 |
二 问题与讨论 | 第86-87页 |
三 研究展望与建议 | 第87-88页 |
(一) 关于大学生价值观问卷调查的方法 | 第87页 |
(二) 关于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的层次性和可操作性 | 第87-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3页 |
致谢 | 第93-94页 |
附录 | 第94-99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