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中文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4页 |
引言 | 第14-19页 |
一、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14-15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三、研究的思路及方法 | 第16-17页 |
四、创新及不足之处 | 第17-19页 |
第一章 地方政府公信力概述 | 第19-23页 |
· 政府公信力的内涵 | 第19-20页 |
· “公信力”的内涵 | 第19-20页 |
· “政府公信力”的内涵 | 第20页 |
· 地方政府的定义范围 | 第20-21页 |
· 广义政府与狭义政府 | 第20-21页 |
· 地方政府的范围界定 | 第21页 |
· 我国地方政府公信力的演变过程 | 第21-23页 |
· 新中国成立初期 | 第21页 |
· 文化大革命吋期 | 第21-22页 |
· 改革开放后 | 第22-23页 |
第二章 当前我国地方政府公信力弱化的现状及成因分析 | 第23-30页 |
· 地方政府公信力弱化的体现 | 第23-26页 |
· 地方政府方面 | 第23-25页 |
· 社会公众方面 | 第25-26页 |
· 地方政府公信力弱化的成因分析 | 第26-30页 |
· 公共产品及服务供给的不足 | 第26-27页 |
· 执法不严导致的自由裁量权过大及“经济人”动机的干扰 | 第27-28页 |
· 网络的曝光作用及“放大效应”对政府公信力的影响 | 第28页 |
· 社会公众政治参与素质的提升及价值观念和利益诉求的多元化 | 第28-30页 |
第三章 T市政府公信力的实证分析 | 第30-43页 |
· T市基本情况介绍 | 第30-31页 |
· 调查问卷的信息采集对象分析及问卷指标设计 | 第31-34页 |
· 问卷信息采集对象分析 | 第31-33页 |
· 调查问卷的各项指标设计 | 第33-34页 |
· 问卷数据的分类采集及综合分析 | 第34-43页 |
· T市政府公信力在民主层面的调查数据采集及分析 | 第34-36页 |
· T巿政府公信力在法制层面的调查数据采集及分析 | 第36-38页 |
· T巿政府公信力在科学层面的调查数据采集及分析 | 第38-41页 |
· 地方政府公信力在“民主”、“法制”、“科学”三个层面的综合比较分析#18 | 第41-43页 |
第四章 地方政府公信力的提升路径选择 | 第43-54页 |
· 民主层面 | 第43-47页 |
· 强化民主制度建设,加快制度及体制的调整和创新 | 第44页 |
· 坚持阳光行政,强化透明政府的塑造 | 第44-45页 |
· 大力培育公民社会,加速权力的回归 | 第45-46页 |
· 建立有效的回应机制,形成公众与政府的科学及有效互动,建设互动型政府 | 第46-47页 |
· 法制层面 | 第47-50页 |
· 行政行为法制化 | 第48-49页 |
· 依法治理“寻租”行为,打击部门及个人腐败 | 第49页 |
· 落实和完善地方政府及官员责任追究制度,建设责任政府 | 第49-50页 |
· 科学层面 | 第50-54页 |
· 科学决策,保证决策的科学、连续与稳定 | 第50-51页 |
· 职权范围的科学定位,推动有限政府的建设 | 第51-52页 |
· 公共物品的科学、合理配置及服务态度的科学转变,加快服务型政府的转型 | 第52页 |
· 行政效率的科学提升,塑造科学、高效的地方政府 | 第52-54页 |
结语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附录 | 第57-59页 |
关于地方政府公信力评价调查问卷 | 第57-5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9-60页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