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8页 |
· 研究对象:从现象生发到概念的重新讲述 | 第8-11页 |
· 研究现状及文献梳理 | 第11-15页 |
· “群众办报”的本体及边缘阐释 | 第11-13页 |
· 不断发展的“群众办报”:一种“个体实践”的视角 | 第13-15页 |
· “群众办报”的现代性特征 | 第15页 |
· 研究方法、意义和基本框架 | 第15-18页 |
·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 研究意义 | 第16-18页 |
第2章 群众办报的要素分析 | 第18-26页 |
· 传统社会语境下群众的中西表述 | 第18-21页 |
· 作为群体、集合体的群众 | 第18-19页 |
· 群众的两种阐释:对西方群众理论的分析 | 第19-21页 |
· 为什么不是“公民办报”抑或是“公众办报”? | 第21-23页 |
· 为什么是“群众办报”? | 第23-26页 |
第3章 群众办报的思想源流 | 第26-36页 |
· 马克思、恩格斯的群众办报思想透视 | 第26-28页 |
· 报刊必须与群众保持密切联系 | 第26-27页 |
· 人民报刊始终代表着人民群众的利益 | 第27页 |
· 马克思和恩格斯还是群众办报的实践者 | 第27-28页 |
· 列宁对群众办报思想的继承与丰富 | 第28-29页 |
· 报纸应永远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 第28页 |
· 重视通讯员的培养,分析读者来信 | 第28-29页 |
· 报纸文风应通俗化,善于同人民群众交朋友 | 第29页 |
· 中国共产党人对群众办报思想的继承与创新 | 第29-36页 |
· 毛泽东、刘少奇、邓小平的群众办报思想 | 第30-33页 |
· 江泽民、胡锦涛对群众办报的积极继承与创新 | 第33-36页 |
第4章 群众办报的逻辑缘起 | 第36-44页 |
· 应然的抉择:群众办报是精英办报不能满足社会需要的历史纠偏 | 第36-39页 |
· 自然的过渡:群众办报是群众路线在信息传播领域的实践表征 | 第39-41页 |
· 共意的建构:群众办报是政党实现执政合法性的一种隐性措施 | 第41-44页 |
第5章 政党主导、群众参与:群众办报的运作机制及其意义构成 | 第44-52页 |
· 以“读报(组)”中心的宣传网:信息共享与重构共同体 | 第44-47页 |
· 提倡工农群众写稿:话语的大众化指向与意识形态本质 | 第47-49页 |
· 关系网络:通讯员“不自由”的行为命题及机制 | 第49-52页 |
第6章 延安时期《解放日报》“群众办报”的实践面相与价值指涉 | 第52-66页 |
· “解放”创办之始:群众路线贯彻阙如 | 第52-54页 |
· “解放”改版之后:群众办报实践如火如荼 | 第54-58页 |
· 是以群众为主体的文本内容 | 第55-56页 |
· 是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 | 第56-57页 |
· 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与建立通讯员网络,最大化拓展群众化的稿件/新闻来源 | 第57-58页 |
· 《解放日报》群众办报实践的价值取向 | 第58-66页 |
· 提振民族精神,促进民族自觉自强 | 第58-60页 |
· 关注百姓冷暖,一切以群众利益为本 | 第60-62页 |
· 引导、强化群众对无产积极事业的政治认同 | 第62-66页 |
结语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致谢 | 第72-7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