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资源型产业发展与碳排放关系研究 |
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2页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4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5-20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2.3 文献评述 | 第19-20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0-21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0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1.4 主要创新点 | 第21-22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22-28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2-24页 | 2.1.1 资源型产业 | 第22-23页 | 2.1.2 产业低碳化 | 第23页 | 2.1.3 碳税政策和碳汇 | 第23-24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4-28页 | 2.2.1 产业发展理论 | 第24-25页 | 2.2.2 低碳经济理论 | 第25-26页 | 2.2.3 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相关理论 | 第26-28页 | 第三章 山西省资源型产业发展现状及碳排放现状分析 | 第28-49页 | 3.1 山西省概况 | 第28-29页 | 3.2 山西省资源型产业发展现状 | 第29-39页 | 3.2.1 山西省资源型产业发展的简要历程 | 第29-33页 | 3.2.2 山西省资源型产业分行业现状分析 | 第33-39页 | 3.3 山西省碳排放现状分析 | 第39-49页 | 3.3.1 数据来源及测算方法 | 第39-40页 | 3.3.2 山西省碳排放总体分析 | 第40-44页 | 3.3.3 山西省各市碳排放现状分析 | 第44-46页 | 3.3.4 山西省资源型产业分行业碳排放现状分析 | 第46-49页 | 第四章 山西省资源型产业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49-56页 | 4.1 资源型产业碳排放影响因素的LMDI分解 | 第49-50页 | 4.2 数据来源与结果分析 | 第50-56页 | 4.2.1 能源碳排放强度效应 | 第51页 | 4.2.2 能源消费强度效应 | 第51-53页 | 4.2.3 经济发展效应 | 第53-54页 | 4.2.4 人口因素效应 | 第54-55页 | 4.2.5 产业结构效应 | 第55-56页 | 第五章 山西省资源型产业发展与碳排放关系的定量研究 | 第56-64页 | 5.1 山西省各市资源型产业发展与碳排放的EKC检验 | 第56-59页 | 5.1.1 EKC模型的设定 | 第56-57页 | 5.1.2 回归结果分析 | 第57-59页 | 5.2 山西省资源型产业发展与碳排放的脱钩分析 | 第59-64页 | 5.2.1 脱钩模型设定 | 第59-61页 | 5.2.2 脱钩分析 | 第61-64页 | 第六章 山西省资源型产业低碳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64-66页 | 6.1 产业结构单一,煤炭资源依赖严重 | 第64页 | 6.2 能源利用效率较低,低碳技术水平不高 | 第64页 | 6.3 环境破坏严重,低碳化发展任重道远 | 第64-65页 | 6.4 科技创新基础难以支撑资源型产业低碳发展 | 第65-66页 | 第七章 山西省资源型产业低碳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 第66-70页 | 7.1 加快资源型产业转型,发展服务业和新兴产业 | 第66-67页 | 7.1.1 引导煤炭行业产业链多元发展 | 第66页 | 7.1.2 推动铝工业转型升级,开展“煤-电-铝-材”一体化 | 第66页 | 7.1.3 发展精品农业,打造区域品牌 | 第66-67页 | 7.1.4 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产业 | 第67页 | 7.2 调整能源结构,因地制宜开发新能源 | 第67-68页 | 7.3 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推进绿色发展 | 第68页 | 7.4 加强科研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 | 第68-69页 | 7.4.1 煤炭清洁高效技术创新 | 第68页 | 7.4.2 加强创新人才的培养 | 第68-69页 | 7.5 强化资源型产业发展与低碳氛围的营造 | 第69-70页 | 7.5.1 政策方面 | 第69页 | 7.5.2 法律方面 | 第69页 | 7.5.3 行政方面 | 第69-70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0-71页 | 1.结论 | 第70页 | 2.展望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他科研情况 | 第78-79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