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2页 |
1.1 聚羧酸减水剂 | 第13页 |
1.2 聚羧酸减水剂的作用机理综述 | 第13-15页 |
1.2.1 静电斥力 | 第13-14页 |
1.2.2 空间位阻 | 第14页 |
1.2.3 水化膜润滑效应 | 第14页 |
1.2.4 引气隔离滚珠效应 | 第14页 |
1.2.5 其它理论 | 第14-15页 |
1.3 聚羧酸减水剂的研究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5-19页 |
1.3.1 国外概况 | 第15-17页 |
1.3.2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7-19页 |
1.4 合成聚羧酸减水剂的氧化还原引发体系 | 第19-20页 |
1.5 选题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1.5.1 选题意义 | 第20页 |
1.5.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第二章 双氧水/抗坏血酸引发合成聚羧酸减水剂 | 第22-35页 |
2.1 引言 | 第22-23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3-24页 |
2.2.1 实验试剂 | 第23页 |
2.2.2 实验仪器 | 第23-24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4-26页 |
2.3.1 聚羧酸减水剂的合成 | 第24页 |
2.3.2 减水剂固含量的测定 | 第24页 |
2.3.3 净浆流动度的测定 | 第24-25页 |
2.3.4 红外光谱表征 | 第25页 |
2.3.5 凝胶渗透色谱测试 | 第25-26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26-33页 |
2.4.1 巯基乙酸用量对减水剂性能的影响 | 第26-27页 |
2.4.2 滴加时间对减水剂性能的影响 | 第27-28页 |
2.4.3 双氧水/抗坏血酸引发体系正交实验分析 | 第28-29页 |
2.4.4 双氧水/抗坏血酸引发不同大单体合成聚羧酸减水剂 | 第29-31页 |
2.4.5 减水剂红外光谱分析 | 第31-32页 |
2.4.6 减水剂凝胶渗透色谱分析 | 第32-3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第三章 过氧化叔丁醇/次硫酸氢钠甲醛引发合成聚羧酸减水剂 | 第35-45页 |
3.1 引言 | 第35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35-36页 |
3.2.1 实验试剂 | 第35-36页 |
3.2.2 实验仪器 | 第36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36-37页 |
3.3.1 聚羧酸减水剂的合成 | 第36-37页 |
3.3.2 聚羧酸减水剂固含量的测定 | 第37页 |
3.3.3 净浆流动度的测定 | 第37页 |
3.3.4 红外光谱表征 | 第37页 |
3.3.5 凝胶渗透色谱测试 | 第37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37-44页 |
3.4.1 巯基乙酸用量对减水剂性能的影响 | 第37-38页 |
3.4.2 滴加时间对减水剂性能的影响 | 第38-39页 |
3.4.3 过氧化叔丁醇/次硫酸氢钠甲醛引发体系正交实验分析 | 第39-40页 |
3.4.4 过氧化叔丁醇/次硫酸氢钠甲醛引发不同大单体合成聚羧酸减水剂 | 第40-42页 |
3.4.5 减水剂红外光谱分析 | 第42-43页 |
3.4.6 减水剂凝胶渗透色谱分析 | 第43-4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四章 铈盐/氨基酸类引发合成聚羧酸减水剂 | 第45-57页 |
4.1 引言 | 第45-46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46-47页 |
4.2.1 实验试剂 | 第46页 |
4.2.2 实验仪器 | 第46-47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47页 |
4.3.1 聚羧酸减水剂的合成 | 第47页 |
4.3.2 聚羧酸减水剂固含量的测定 | 第47页 |
4.3.3 净浆流动度的测定 | 第47页 |
4.3.4 红外光谱表征 | 第47页 |
4.3.5 凝胶渗透色谱测试 | 第47页 |
4.4 结果与讨论 | 第47-55页 |
4.4.1 铈盐/氨基酸类引发合成聚羧酸减水剂的结构设计 | 第47-48页 |
4.4.2 巯基乙酸用量对减水剂性能的影响 | 第48-49页 |
4.4.3 滴加时间对减水剂性能的影响 | 第49-50页 |
4.4.4 铈盐/氨基酸类引发体系正交实验分析 | 第50-52页 |
4.4.5 铈盐/氨基酸类引发不同大单体合成聚羧酸减水剂 | 第52-53页 |
4.4.6 减水剂红外光谱分析 | 第53-54页 |
4.4.7 减水剂凝胶渗透色谱分析 | 第54-5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五章 三种引发体系合成的聚羧酸减水剂对水泥浆体性能影响 | 第57-66页 |
5.1 引言 | 第57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57-58页 |
5.2.1 实验试剂 | 第57页 |
5.2.2 实验仪器 | 第57-58页 |
5.3 实验方法 | 第58-59页 |
5.3.1 净浆流动度的测定 | 第58页 |
5.3.2 水泥胶砂强度性能测试 | 第58页 |
5.3.3 水泥浆体孔隙率的测定 | 第58页 |
5.3.4 水化产物微观形貌的分析方法 | 第58-59页 |
5.4 结果与讨论 | 第59-64页 |
5.4.1 水泥净浆流动度的测定 | 第59-61页 |
5.4.2 水泥胶砂强度性能 | 第61页 |
5.4.3 孔隙率 | 第61-62页 |
5.4.4 水泥水化产物形貌分析 | 第62-64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第六章 双氧水/抗坏血酸引发体系在氰基及酯基改性聚羧酸减水剂合成中的应用研究 | 第66-82页 |
6.1 引言 | 第66-67页 |
6.2 实验部分 | 第67-68页 |
6.2.1 实验试剂 | 第67页 |
6.2.2 实验仪器 | 第67-68页 |
6.3 实验方法 | 第68-70页 |
6.3.1 氰基及酯基改性前后聚羧酸减水剂的制备 | 第68页 |
6.3.2 Zeta电位测试 | 第68-69页 |
6.3.3 水泥净浆流动度测试 | 第69页 |
6.3.4 水泥净浆流变性能测试 | 第69页 |
6.3.5 硬化水泥块中聚羧酸减水剂的提取 | 第69页 |
6.3.6 新拌混凝土性能测试 | 第69-70页 |
6.4 结果与讨论 | 第70-80页 |
6.4.1 丙烯腈用量对减水剂性能的影响 | 第70-71页 |
6.4.2 丙烯酸羟乙酯和马来酸二甲酯用量对减水剂性能的影响 | 第71-72页 |
6.4.3 改性聚羧酸减水剂的结构 | 第72页 |
6.4.4 改性聚羧酸减水剂对水泥分散性的影响 | 第72-74页 |
6.4.5 掺改性前后聚羧酸减水剂的新拌混凝土性能 | 第74-75页 |
6.4.6 改性前后的聚羧酸减水剂作用机理探讨 | 第75-80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80-82页 |
结论 | 第82-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