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1 绪论 | 第8-17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8-9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8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9-15页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第9-12页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1.2.3 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 第15页 |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 | 第15-17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3.2 创新之处 | 第15-17页 |
2 历史虚无主义的阐述 | 第17-23页 |
2.1 历史虚无主义的概念分析 | 第17-21页 |
2.1.1“虚”、“无”的理论溯源 | 第17-20页 |
2.1.2 历史虚无主义的基本涵义 | 第20-21页 |
2.2 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与特点 | 第21-23页 |
2.2.1 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 | 第21-22页 |
2.2.2 历史虚无主义的特点 | 第22-23页 |
3 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思想的消极影响及原因分析 | 第23-30页 |
3.1 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思想的消极影响 | 第23-26页 |
3.1.1 淡化了部分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 | 第23-24页 |
3.1.2 动摇了部分大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立场 | 第24页 |
3.1.3 僭越了部分大学生心中的革命英雄形象 | 第24-25页 |
3.1.4 弱化了部分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自觉自信 | 第25-26页 |
3.2 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思想产生消极影响的原因分析 | 第26-30页 |
3.2.1 社会转型期矛盾凸显出现“尺蠖效应” | 第26页 |
3.2.2 新媒体左右舆论导向呈现“蝴蝶效应” | 第26-27页 |
3.2.3 大学生认知的碎片化引起“晕轮效应” | 第27-28页 |
3.2.4 共产主义运动低谷期引发“沉默螺旋” | 第28页 |
3.2.5 历史复杂性研究不足导致“滞后效应” | 第28-30页 |
4 应对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思想消极影响的对策 | 第30-41页 |
4.1 国家层面:巩固主流意识形态的阵地 | 第30-32页 |
4.1.1 加大意识形态合法性建设,跨越“塔西佗陷阱” | 第30-31页 |
4.1.2 加强“史料”挖掘与更新,掌握历史研究话语权 | 第31页 |
4.1.3 加深传统文化精髓的提炼,重构现代中国文明秩序 | 第31-32页 |
4.2 高校层面: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 第32-36页 |
4.2.1 坚持和发展唯物史观,客观审视历史教材 | 第32-33页 |
4.2.2 加强历史观、历史感教育,善待中华民族历史人物 | 第33-34页 |
4.2.3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推动话语的时代性迭代 | 第34-36页 |
4.3 媒体层面:优化舆论正向度传播的“场域” | 第36-38页 |
4.3.1 恪守职责,提升新媒体自身的社会责任感 | 第36-37页 |
4.3.2 议程设置,打造马克思主义网络阵地 | 第37页 |
4.3.3 接地气,创新主流价值观传播模式 | 第37-38页 |
4.4 个人层面:力求慎思、明辨、笃行 | 第38-41页 |
4.4.1 勤学思辨,提高理性思维能力 | 第38-39页 |
4.4.2 崇尚英雄,捍卫我们的价值观 | 第39页 |
4.4.3 内化“实事”于心,外化“求是”于行 | 第39-41页 |
结论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46-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