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3.1 理论意义 | 第11页 |
1.3.2 实践意义 | 第11-12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12-32页 |
2.1 攻击行为的相关研究综述 | 第12-18页 |
2.1.1 攻击行为的概念和分类 | 第12-14页 |
2.1.2 攻击行为的理论基础 | 第14-15页 |
2.1.3 攻击行为的相关研究 | 第15-18页 |
2.2 受欺负的相关研究综述 | 第18-21页 |
2.2.1 欺负与受欺负的概念 | 第18-19页 |
2.2.2 受欺负的测量 | 第19-20页 |
2.2.3 受欺负的相关研究 | 第20-21页 |
2.3 相对剥夺感 | 第21-26页 |
2.3.1 相对剥夺感的概念 | 第21-22页 |
2.3.2 相对剥夺感的理论基础 | 第22-23页 |
2.3.3 相对剥夺感的测量 | 第23-24页 |
2.3.4 相对剥夺感的相关研究 | 第24-26页 |
2.4 愤怒反刍思维 | 第26-30页 |
2.4.1 反刍思维的概念 | 第26-27页 |
2.4.2 愤怒反刍思维的概念 | 第27页 |
2.4.3 愤怒反刍思维的相关理论 | 第27-28页 |
2.4.4 愤怒反刍思维的测量 | 第28页 |
2.4.5 愤怒反刍思维的相关研究 | 第28-30页 |
2.5 受欺负、相对剥夺感、愤怒反刍思维与攻击行为的关系 | 第30-32页 |
2.5.1 受欺负与攻击行为 | 第30页 |
2.5.2 相对剥夺感与攻击行为 | 第30-31页 |
2.5.3 愤怒反刍思维与攻击行为 | 第31页 |
2.5.4 受欺负、相对剥夺感、愤怒反刍思维与攻击行为 | 第31-32页 |
第3章 研究设计 | 第32-41页 |
3.1 研究思路 | 第32页 |
3.2 研究假设 | 第32页 |
3.3 研究方法与过程 | 第32-41页 |
3.3.1 研究对象 | 第32-33页 |
3.3.2 研究方法 | 第33页 |
3.3.3 研究工具 | 第33-34页 |
3.3.4 问卷信度与效度检验 | 第34-41页 |
第4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41-64页 |
4.1 大学生受欺负的人口学变量分析 | 第41-42页 |
4.2 大学生相对剥夺感的人口学变量分析 | 第42-46页 |
4.3 大学生愤怒反刍思维的人口学变量分析 | 第46-52页 |
4.4 大学生攻击行为的人口学变量分析 | 第52-56页 |
4.5 各主要变量间的相关分析 | 第56页 |
4.6 相对剥夺感、愤怒反刍思维的中介作用检验 | 第56-63页 |
4.6.1 受欺负与大学生攻击行为的关系 | 第58-59页 |
4.6.2 愤怒反刍思维在受欺负与大学生攻击行为间的中介效应检验 | 第59-60页 |
4.6.3 相对剥夺感在受欺负与大学生攻击行为间的中介效应检验 | 第60-61页 |
4.6.4 相对剥夺感和愤怒反刍思维的多重中介关系研究 | 第61-63页 |
4.7 多重中介模型的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 第63-64页 |
第5章 讨论与分析 | 第64-72页 |
5.1 大学生受欺负的人口学变量讨论 | 第64页 |
5.2 大学生相对剥夺感的人口学变量讨论 | 第64-65页 |
5.3 大学生愤怒反刍思维的人口学变量讨论 | 第65-66页 |
5.4 大学生攻击行为的人口学变量讨论 | 第66-67页 |
5.5 各主要变量间的相关分析 | 第67-68页 |
5.6 相对剥夺感和愤怒反刍思维的中介效应分析 | 第68页 |
5.7 教育实践启示 | 第68-70页 |
5.7.1 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减少大学生受欺负的发生 | 第68-69页 |
5.7.2 学会正确比较,降低大学生相对剥夺感 | 第69页 |
5.7.3 培养自我疏导能力,改善大学生愤怒反刍思维状况 | 第69-70页 |
5.7.4 多种方式并行,降低大学生的攻击行为 | 第70页 |
5.8 不足与展望 | 第70-72页 |
结论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85页 |
附录 | 第85-8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成果 | 第88-90页 |
致谢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