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引言 | 第11-12页 |
1 研究理论背景及选题意义 | 第12-16页 |
· 理论背景 | 第12-14页 |
· 心理神经肌肉理论(Jacobson,1931) | 第12页 |
· 符号学习理论(Sackett,1934) | 第12页 |
· 注意唤醒定向假说(Schidt,1982) | 第12页 |
· 生物信息理论(Lang,1979) | 第12-13页 |
· 心理技能训练理论 | 第13-14页 |
· 选题意义 | 第14-16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6-24页 |
· 表象训练的分类及其作用 | 第16-18页 |
· 表象训练的分类 | 第16-18页 |
· 表象训练的作用 | 第18页 |
· 有关表象训练研究现状分析(研究对象、方法、项群和数量分析) | 第18-24页 |
3 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 文献资料法 | 第24页 |
· 访谈法 | 第24页 |
· 实验法 | 第24页 |
· 统计法 | 第24-25页 |
4 实验I设计和实验实施过程 | 第25-28页 |
· 研究假设 | 第25页 |
· 实验方案 | 第25页 |
· 实验对象 | 第25页 |
· 实验器材 | 第25页 |
· 实验控制 | 第25-27页 |
· 实验前测阶段的控制 | 第25-26页 |
· 实验实施阶段的控制 | 第26-27页 |
· 实验具体干预方法 | 第27页 |
· 实验结果测评 | 第27-28页 |
5 实验II设计和实验实施过程 | 第28-32页 |
· 实验假设 | 第28页 |
· 实验方案 | 第28页 |
· 实验对象 | 第28页 |
· 器材场地准备 | 第28页 |
· 实验控制 | 第28-30页 |
· 实验前测试阶段的控制 | 第28-29页 |
· 教学实验实施阶段控制 | 第29-30页 |
· 实验具体干预方法 | 第30-31页 |
· 视觉表象组实验具体操作方法 | 第30页 |
· 动觉表象组实验具体操作方法 | 第30-31页 |
· 实验效果评定方法 | 第31-32页 |
· 运动技能评价 | 第31页 |
· 表象能力的评价 | 第31-32页 |
6 实验一结果分析 | 第32-41页 |
· 实验一多参数生理指标结果分析 | 第32-35页 |
· 脑电结果分析 | 第35-37页 |
· 心率变异性结果分析 | 第37-40页 |
· HRV散点图分析 | 第37-38页 |
· 心率变异性各生理指标对比 | 第38-40页 |
· 动作表象MIQ结果分析 | 第40-41页 |
7 实验二结果分析 | 第41-44页 |
· 实验开始4周后两班学生初次动作技能测评结果分析 | 第41页 |
· 实验开始8周后两个班级学生动作技能测评结果分析 | 第41-42页 |
· 实验开始12周后两个班级学生动作技能测评结果分析 | 第42-43页 |
· 视觉表象实验对象与动觉表象实验对象表象能力前后测分析 | 第43-44页 |
8 讨论 | 第44-48页 |
· 表象能力经过训练得到提高及表象的测评 | 第44-45页 |
· 两种不同表象类型(视动觉)在动作技能学习中不同时期对学习效果的影响 | 第45页 |
· 有关表象训练理论机制的相关研究 | 第45-46页 |
· 关于效果量的讨论 | 第46-48页 |
9 结论与建议 | 第48-49页 |
· 结论 | 第48页 |
· 建议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附录A 表象问卷MIQ量表 | 第51-54页 |
附录B 评分标准 | 第54-55页 |
附录C 访谈提纲 | 第55-56页 |
在学研究成果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