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引言 | 第1-11
页 |
正文 | 第11-51
页 |
一、环境公益诉讼概述 | 第11-20
页 |
(一) 公益诉讼溯源 | 第11-12
页 |
(二) 环境公益诉讼的概念、特征 | 第12-14
页 |
1、概念 | 第12
页 |
2、特征 | 第12-14
页 |
(1) 环境公益诉讼是为公共利益提起的诉讼 | 第12-13
页 |
(2) 环境公益诉讼案件的原告可以是与侵害后果无直接利害关系的任何组织和个人 | 第13
页 |
(3) 环境公益诉讼的被告既包括一般的民事主体,也包括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 | 第13
页 |
(4) 在环境公益诉讼中国家干预的成份明显高于私益诉讼 | 第13-14
页 |
(5) 环境公益诉讼的功能具有明显的预防性质,同时兼具补救功能 | 第14
页 |
(三) 环境公益诉讼的法理基础 | 第14-18
页 |
1、公共信托理论的提出 | 第14-15
页 |
2、环境权理论的提出 | 第15-16
页 |
3、适当程序论 | 第16-17
页 |
4、国家作为环境公共利益代表的局限 | 第17-18
页 |
(四) 环境公益诉讼的意义 | 第18-20
页 |
1、环境公益诉讼体现了环境民主 | 第18
页 |
2、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是一种有效的监督方式,有助于弥补国家环境行政管理的漏洞和更好的实施环境保护法律 | 第18-19
页 |
3、环境公益诉讼节约了司法资源 | 第19-20
页 |
二、美国环境公民诉讼 | 第20-38
页 |
(一) 美国环境公民诉讼的产生与发展 | 第20-22
页 |
(二) 美国环境公民诉讼的主要内容 | 第22-35
页 |
1、公民诉讼中的原告 | 第22-27
页 |
2、被告的范围 | 第27-30
页 |
(1) 被告包括 | 第27
页 |
(2) 环境行政公益诉讼被诉事由的“可审查性” | 第27-29
页 |
(3) 以污染源为被告的公民诉讼,法律规定的“违反”是仅指正在发生的“违反”,还是也包括过去的“违反”? | 第29-30
页 |
3、诉讼保障措施 | 第30-31
页 |
(1) 通知要求 | 第30
页 |
(2) 行政措施前置要求 | 第30-31
页 |
(3) 违法行为一般应是“重要”的违法行为 | 第31
页 |
4、举证责任 | 第31-32
页 |
5、费用承担 | 第32-33
页 |
6、救济 | 第33-34
页 |
(1) 禁令 | 第33
页 |
(2) 采取补救措施(Remedies) | 第33-34
页 |
(3) 罚款 | 第34
页 |
7、公民诉讼中的和解 | 第34-35
页 |
(三) 美国环境公民诉讼的实行情况 | 第35-38
页 |
三、环境公益诉讼引入我国的必要性及立法建议 | 第38-51
页 |
(一) 我国现行法律中的相关规定及其局限性 | 第38-40
页 |
1、我国行政诉讼法中的相关规定及局限性 | 第38-39
页 |
2、我国民事诉讼法中的相关规定及其局限性 | 第39
页 |
3、环境基本法及单行环境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及其局限性 | 第39-40
页 |
(二) 环境公益诉讼在我国司法实践中的应用 | 第40-41
页 |
(三) 环境公益诉讼引入我国的必要性 | 第41-43
页 |
1、可以促进环境监管机关依法行政,加大环保执法力度 | 第41-42
页 |
2、可以促进公民法律意识和环境意识的提高 | 第42
页 |
3、是推动我国环境立法水平,完善我国环境法体系的需要 | 第42-43
页 |
(四) 环境公益诉讼引入我国的立法建议 | 第43-49
页 |
1、立法形式问题 | 第43
页 |
2、立法指导原则 | 第43-44
页 |
(1) 最大限度调动社会力量原则 | 第43-44
页 |
(2) 适当限制原则 | 第44
页 |
(3) 国家适当干预原则 | 第44
页 |
3、起诉人资格及起诉人范围分析 | 第44-46
页 |
4、举证责任 | 第46-47
页 |
5、费用承担 | 第47
页 |
6、诉讼保障措施 | 第47-48
页 |
(1) 告知义务 | 第47-48
页 |
(2) 行政程序前置 | 第48
页 |
(3) 起诉应以被诉行为违法为条件 | 第48
页 |
7、违法者承担法律责任的形式 | 第48-49
页 |
(五) 相关制度建设的建议 | 第49-51
页 |
结论 | 第51-52
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