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引言 | 第9-15页 |
第一章 苏共执政早期有关党内权力运行与交接问题的理论与实践 | 第15-31页 |
第一节 列宁在长期革命斗争中确立在党内的领导地位 | 第16-19页 |
第二节 列宁的民主集中制思想 | 第19-24页 |
一、革命斗争时期逐渐形成的民主集中制 | 第19-22页 |
二、战争时期党国一体的高度集中制 | 第22页 |
三、列宁晚年对党内民主的进一步思考 | 第22-24页 |
第三节 列宁的民主监督思想 | 第24-28页 |
一、以相对独立的党的各级监察委员会为核心的党内民主监督体系 | 第25-26页 |
二、对党政最高领导机关和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是党内监察的重要任务 | 第26-27页 |
三、列宁的法律监督思想 | 第27页 |
四、列宁的人民监督思想 | 第27-28页 |
第四节 列宁晚年有关选拔培养接班人的论述 | 第28-31页 |
第二章 斯大林与赫鲁晓夫获取权力的非正常政治斗争对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产生了严重消极影响 | 第31-41页 |
第一节 斯大林通过非正常政治斗争形成个人集权 | 第32-34页 |
第二节 非正常政治斗争贯穿赫鲁晓夫执政始终 | 第34-36页 |
第三节 非正常政治斗争对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消极影响 | 第36-41页 |
一、非正常政治斗争严重破坏了党内民主 | 第37-38页 |
二、非正常政治斗争导致了个人集权的形成与发展 | 第38-39页 |
三、非正常政治斗争严重妨害了最高权力交接的规范、民主公开 | 第39-41页 |
第三章 勃列日涅夫之后权力交接的暗箱操作是导致亡党亡国的重要原因 | 第41-57页 |
第一节 勃列日涅夫时期干部队伍的长期稳定与权力交接的非正常运作 | 第41-47页 |
一、勃列日涅夫时期干部队伍的长期稳定及其严重后果 | 第42-46页 |
二、安德罗波夫与契尔年科相继执政是党内既得利益集团暗箱操作的结果 | 第46-47页 |
第二节 少数党内元老的暗箱操作使得戈尔巴乔夫成为苏共最高领导人 | 第47-53页 |
一、20世纪80年代苏联国内国际形势的新变化有利于戈尔巴乔夫成为苏共最高领导人 | 第47-49页 |
二、戈尔巴乔夫成为苏共最高领导人仍是少数党内元老暗箱操作的结果 | 第49-51页 |
三、戈尔巴乔夫并不具备大国领袖的综合素质 | 第51-53页 |
第三节 权力交接的暗箱操作是导致亡党亡国的重要原因 | 第53-57页 |
一、权力交接的暗箱操作从实质上背离了党内民主 | 第54页 |
二、权力交接的暗箱操作难以选拔产生最为合适的最高领导人#46 | 第54-55页 |
三、权力交接的暗箱操作从根本上动摇了苏共的执政基础 | 第55-57页 |
结语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附录 | 第62-63页 |
后记 | 第63-64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