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美国大西洋项目研究 |
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5
页 | Abstract | 第5-8
页 | 导言 | 第8-12
页 | 第1章 "欧盟-美国大西洋项目"概况与理念基础 | 第12-19
页 | · 项目概况 | 第12-13
页 | · 项目理念基础 | 第13-19
页 | · 国际发展战略理念 | 第13-15
页 | · 人力资本理论 | 第15-16
页 | · 终身教育理论 | 第16-19
页 | 第2章 项目的社会背景及其发展进程 | 第19-25
页 | · 项目的社会背景 | 第19-22
页 | · 政治背景 | 第19-20
页 | · 经济背景 | 第20-21
页 | · 文化背景 | 第21-22
页 | · 项目发展历程 | 第22-25
页 | · 项目的酝酿阶段(1990年-1993年) | 第22-23
页 | · 项目的探索阶段(1993年-1995年) | 第23
页 | · 项目的成型阶段(1995年-2005年) | 第23
页 | · 项目的确立阶段(2006年--) | 第23-25
页 | 第3章 项目的具体内容及其实施 | 第25-34
页 | · 项目实施主体 | 第25-26
页 | · 项目创立主体 | 第25
页 | · 项目实施主体 | 第25-26
页 | · 办学机构 | 第25-26
页 | · 国家和管理人员 | 第26
页 | · 项目目的 | 第26-27
页 | · 项目的直接目的 | 第26-27
页 | · 项目的最终目的 | 第27
页 | · 项目实施条件 | 第27-30
页 | · 项目经费 | 第27-30
页 | · 项目预算费用 | 第28-30
页 | · 大西洋学位行动 | 第28-29
页 | · 卓越的流动行动 | 第29
页 | · 政策导向性措施 | 第29-30
页 | · 学分互认机制 | 第30
页 | · 项目的内容及其实施 | 第30-34
页 | · 大西洋学位行动 | 第30-32
页 | · 联合学习研究计划 | 第31
页 | · 学生流动 | 第31
页 | · 教职员工的流动 | 第31
页 | · 语言和文化的训练及评估 | 第31-32
页 | · 评估 | 第32
页 | · 宣传 | 第32
页 | · 卓越的流动行动 | 第32
页 | · 政策导向性行动 | 第32-34
页 | 第4章 项目实施的效果及特点 | 第34-40
页 | · 项目实施的效果 | 第34-37
页 | · 构筑大西洋桥梁,创建全球化教育模式 | 第34-36
页 | · 全球化要求下的统一教育管理 | 第34-35
页 | · 全球化教育的思想认知 | 第35
页 | · 全球化的教学课堂 | 第35-36
页 | · 促进了教育质量的提高 | 第36-37
页 | · 项目实施的特点 | 第37-40
页 | · 实用性 | 第37
页 | · 职业性 | 第37
页 | · 规范化 | 第37-38
页 | · 透明化 | 第38
页 | · 超越性 | 第38
页 | · 欧盟与美国在教育领域此次合作的新特点 | 第38-40
页 | 第5章 启示与借鉴 | 第40-50
页 | · 我国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职业教育国际交流的现状及问题 | 第40-43
页 | · 概况 | 第40-41
页 | · 学生的交流 | 第40-41
页 | · 教师的国际交流 | 第41
页 | · 开发国际化教育课程 | 第41
页 | · 问题 | 第41-43
页 | · 留学"逆差"现象的出现 | 第42
页 | · 高级人才与知识的流失严重 | 第42
页 | · 交流区域分布失衡,学历认可标准杂乱 | 第42-43
页 | · 启示与借鉴 | 第43-50
页 | · 科学认识教育国际化实质,密切追踪教育国际化趋势 | 第43-44
页 | · 明确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立足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 | 第44
页 | · 积极创造适宜条件,大力发展留学生教育 | 第44-46
页 | · 凭借国际"汉语热"有利时机,拓展"中国托福"吸纳通道 | 第44-45
页 | · 提高留学生奖学金的比例,增加留学中国的吸引力 | 第45
页 | · 优化学校后勤社会化服务系统,确保留学生的健康学习生活 | 第45-46
页 | · 加强国际间教师的合作交流,打造开放型国际化教师队伍 | 第46
页 | · 改进国际高等教育合作机制,提高高等教育国际合作效益 | 第46-50
页 | · 设置国际双学位课程,便利留学毕业生国际就业 | 第47
页 | · 推行学分互认转移制度,促进国际高校直接合作 | 第47-48
页 | · 强化国际通用语言教学,催化全球教育有机融合 | 第48-50
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4
页 | 致谢 | 第54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