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9页 |
1 绪论 | 第9-14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 我国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制度的历史回顾 | 第10-12页 |
· 实施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督的必要性 | 第12-13页 |
· 本文的研究思路 | 第13-14页 |
2 我国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督机制的现状及特征分析 | 第14-24页 |
· 目前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督的机制定位 | 第14-15页 |
· 我国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督制度的法律定位 | 第14页 |
· 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的法律权限 | 第14页 |
· 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督的基本原则 | 第14-15页 |
· 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的设立 | 第15页 |
· 目前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督工作机制 | 第15-18页 |
· 办理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手续 | 第15-16页 |
· 开工前的监督准备工作 | 第16页 |
· 对工程参建各方主体质量行为的监督 | 第16页 |
· 对建设工程的实体质量的监督 | 第16页 |
· 工程竣工验收的监督 | 第16页 |
· 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报告 | 第16-17页 |
· 竣工验收备案管理 | 第17页 |
· 工作职责 | 第17页 |
· 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和质量监督工程师的责任 | 第17-18页 |
· 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督机制的主要特征分析 | 第18-20页 |
· 以工程施工许可和验收合格备案制为主要工作手段 | 第18页 |
· 以受建设主管部门委托的行政执法方式 | 第18-19页 |
· 对实体质量的监督以随机抽查工作方式 | 第19页 |
· 政府对建设工程质量是强制性执法监督 | 第19页 |
· 监督工作的重点是各责任主体质量行为检查 | 第19-20页 |
· 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督的主要依据是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 | 第20页 |
·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督制度的适位性分析 | 第20-24页 |
· 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的法律地位分析 | 第20-21页 |
· 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督在政府规制行为中的地位 | 第21-24页 |
3 国外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督机制及特点 | 第24-32页 |
· 发达国家工程质量政府监督 | 第24-28页 |
· 直接参与工程质量的监督------美国 | 第24-25页 |
· 对工程质量实行间接监督——德国 | 第25-26页 |
· 运用法律法规及经济手段有效实行工程质量监督------法国 | 第26-27页 |
· 新加坡模式 | 第27-28页 |
· 发达国家工程质量政府监督的特点 | 第28-32页 |
· 强调政府对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 | 第28-29页 |
· 政府对工程质量的监督是建立在健全建设法律体制的基础上 | 第29页 |
· 有完备的严格建筑市场准入制度 | 第29-30页 |
· 业主在工程建设质量管理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 第30页 |
· 重视对工程项目建设全过程的质量管理 | 第30页 |
· 积极有效的强制性工程担保与保险制度 | 第30-31页 |
· 规范、发达的工程咨询业专业化服务 | 第31-32页 |
4 我国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督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2-42页 |
· 某市重点工程建设案例引出的关于工程质量监督机制的思考 | 第32-33页 |
· 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的组织建设 | 第33-35页 |
· 多头管理、条块分割 | 第33-34页 |
· 行业管理薄弱 | 第34页 |
· 质量监督机构的行政隶属关系的问题 | 第34-35页 |
· 监督部门下设有工程检测机构的问题 | 第35页 |
· 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督的法制体系 | 第35-39页 |
· 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督立法问题 | 第35-37页 |
· 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督执法问题 | 第37-39页 |
· 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的有关的制度建设 | 第39-42页 |
· 监督经费来源的问题 | 第39页 |
· 工程质量监督工作不统一、不规范 | 第39-40页 |
· 监督人员素质问题 | 第40-41页 |
· 普遍未建立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系统 | 第41页 |
· 监督手段不足 | 第41-42页 |
5 与发达国家工程质量政府监督机制的比较及改进建议 | 第42-57页 |
· 与发达国家工程质量政府监督机制的比较 | 第42-44页 |
· 组织体系的改进 | 第44-47页 |
· 组织机构建设的原则 | 第44-45页 |
· 组织机构的设立 | 第45-46页 |
· 工程质量检测机构应与工程质量监督部门分离 | 第46-47页 |
· 质量监督机构应摆脱行政隶属关系,真正成为独立的法人 | 第47页 |
· 建立健全建筑工程质量法规体系和执法体系 | 第47-48页 |
· 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督管理的制度建设 | 第48-53页 |
· 应改变监督收费直接来源于建设单位机制 | 第48-49页 |
· 加强建设工程质量监督人员的管理 | 第49页 |
· 强化省、市、自治区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总站的协调管理职能 | 第49-50页 |
· 建立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的监督约束机制 | 第50-51页 |
· 监督程序、工作内容、深度、工作方法应规范化 | 第51-52页 |
· 改善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督手段和方法,提高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督管理的效能 | 第52-53页 |
· 从政府建设工程质量宏观管理的角度须改进的方面 | 第53-57页 |
· 重视工程建设全过程的质量监督管理 | 第53页 |
· 严格从业组织资质和从业个人资格管理 | 第53-54页 |
· 贯彻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制 | 第54页 |
· 完善建设监理制 | 第54页 |
· 实行全面质量管理,鼓励贯标认证 | 第54-55页 |
· 推行工程保险制度 | 第55页 |
· 建立工程保证担保制度 | 第55-56页 |
· 建立完善社会信用体系 | 第56-57页 |
6 结论 | 第57-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2页 |
独创性声明 | 第62页 |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