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4
页 |
Abstract | 第4-9
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19
页 |
· 选题缘由及现实意义 | 第9-11
页 |
· 选题缘由 | 第9-10
页 |
· 现实意义 | 第10-11
页 |
· 核心概念的界定及本研究的主要依据 | 第11-14
页 |
· 核心概念的界定 | 第11-13
页 |
· 理论依据 | 第13-14
页 |
· 本研究的基本现状 | 第14-16
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
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6
页 |
·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及难点 | 第16
页 |
· 本研究的主要方法及研究路径 | 第16-19
页 |
· 研究方法 | 第16-17
页 |
· 研究框架 | 第17-19
页 |
第2章 美国高等社会教育捐赠机制研究 | 第19-31
页 |
· 美国高等教育社会捐赠发展的基本现状 | 第19-26
页 |
· 雄厚的经济实力 | 第20-21
页 |
· 悠久的慈善和深邃的宗教理念 | 第21-22
页 |
· 税收制度、遗产税 | 第22-23
页 |
· 高校基金会 | 第23-25
页 |
· 校友会 | 第25-26
页 |
· 美国高等教育社会捐赠发展的特点 | 第26-31
页 |
· 社会捐赠数量巨大,在高校经费总额中占有较高的比例 | 第26-27
页 |
· 完善的政策与法律、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 第27
页 |
· 高校对社会捐赠活动非常重视 | 第27-28
页 |
· 高等教育社会捐赠的资金运作市场化 | 第28
页 |
· 高校社会捐赠范围广泛、方式多样 | 第28-31
页 |
第3章 英国高等教育社会捐赠机制研究 | 第31-39
页 |
· 英国高等教育社会捐赠发展的基本现状 | 第31-36
页 |
· 良好的经济基础和较高的人均收入 | 第33-34
页 |
· 成熟的公益慈善事业 | 第34-35
页 |
· 匹配资金政策 | 第35
页 |
· 高校基金会 | 第35-36
页 |
· 众多的杰出校友 | 第36
页 |
· 英国高等教育社会捐赠发展的特点 | 第36-39
页 |
· 交换式的捐赠方式是英国教育经费筹措的一大特色 | 第36-37
页 |
· 高校获得社会捐赠金额和大学声望、名气有很大的相关性 | 第37-38
页 |
· 高校接受社会捐赠主要是以院系为单位 | 第38
页 |
· 高等教育社会捐赠受到高校的足够重视 | 第38-39
页 |
第4章 我国高等教育社会捐赠机制研究 | 第39-51
页 |
· 我国高等教育社会捐赠的基本现状 | 第39-48
页 |
· 经济的跨越性发展 | 第40-41
页 |
· 慈善事业的发展 | 第41-44
页 |
· 国家关于公益事业捐赠免税政策 | 第44-45
页 |
· 高校基金会 | 第45-48
页 |
· 我国高等教育社会捐赠发展的特点 | 第48-51
页 |
· 高等教育社会捐赠的主体不是国内企业 | 第48
页 |
· 高校社会捐赠资金用途上重"物"轻"人" | 第48
页 |
· 高校获得社会捐赠的多寡与高校自身的教学质量、名气、声望等软实力成正相关 | 第48-51
页 |
第5章 中、美、英三国高等教育社会捐赠机制的比较分析 | 第51-59
页 |
· 中美两国高等教育社会捐赠机制比较 | 第51-54
页 |
· 中美两国经济实力差距巨大 | 第51
页 |
· 中美两国慈善事业成熟度有较大差别 | 第51-52
页 |
· 中美两国形成了不同的慈善捐赠文化 | 第52-53
页 |
· 中美两国关于捐赠的税收制度、政策的可行度不同 | 第53-54
页 |
· 中美两国高校基金会的专业化、市场化、常规化程度不同 | 第54
页 |
· 中英两国高等教育社会捐赠机制的比较 | 第54-56
页 |
· 中英两国经济实力有一定差距 | 第54-55
页 |
· 中英两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成熟度不同 | 第55
页 |
· 中英两国高校校友资源差距较大 | 第55
页 |
· 中英两国高等教育社会捐赠使用方式注重点不同 | 第55-56
页 |
· 我国高等教育社会捐赠缺失的原因 | 第56-59
页 |
· 我国经济的发展程度成为高等教育获得社会捐赠多少的经济基础 | 第56
页 |
· 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和社会捐赠氛围的培养成为高等教育获得社会捐赠多少的文化基础 | 第56-57
页 |
· 国家关于企业捐赠免税、高校社会捐赠方面的制度成为高等教育获得社会捐赠多少的制度基础 | 第57-58
页 |
· 高校内部基金会、校友会的专业化发展是高校社会捐赠发展的内部机制基础 | 第58-59
页 |
第6章 美、英两国高等教育社会捐赠对我国的借鉴与启示 | 第59-65
页 |
· 大力发展经济,为高等教育社会捐赠提供雄厚的经济基础 | 第59-60
页 |
· 积极促进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确立社会捐赠的价值意义,培养为高校捐赠的良好氛围 | 第60-61
页 |
· 国家要制定对应的、具体的高等教育社会捐赠政策实施细则 | 第61-62
页 |
· 高校建立专业、高效的基金会募款组织和管理机构 | 第62
页 |
· 注重发挥校友会的作用 | 第62-63
页 |
· 注重我国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 | 第63-65
页 |
结语 | 第65-67
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3
页 |
致谢 | 第73-75
页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75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