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绪论 | 第10-14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一) 世界教育的发展 | 第10页 |
(二) 农村中小学的发展趋势 | 第10-11页 |
(三) 基于个人的工作经历 | 第11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一) 基于小班化教学的研究 | 第11-12页 |
(二) 基于农村中小学实施小班化教学的研究 | 第12页 |
三、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一) 理论意义 | 第12页 |
(二) 实践意义 | 第12-13页 |
四、创新之处和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一)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13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第一章 当前西部农村中小学进行小班教学的现状分析 | 第14-21页 |
一、西部农村中小学进行小班教学的现状调查 | 第14-17页 |
(一) 学校现状调查 | 第14-15页 |
(二) 教师现状调查 | 第15-16页 |
(三) 学生学习现状调查 | 第16-17页 |
二、西部农村中小学小班教学形成的原因 | 第17-19页 |
(一) 城乡教育的不均衡发展 | 第17-18页 |
(二) 家长对优质教育的追求 | 第18页 |
(三) 进城打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增多 | 第18-19页 |
(四) 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和农民生育观念的转变 | 第19页 |
三、西部农村中小学小班教学的发展出路 | 第19-21页 |
(一) 小班化教学的含义 | 第19页 |
(二) 形式小班与小班化教学的区别 | 第19-20页 |
(三) 发展出路 | 第20-21页 |
第二章 小班化教学的概况 | 第21-28页 |
一、小班化教学的历史背景 | 第21-22页 |
二、小班化教学的理论依据 | 第22-23页 |
(一) 心理学理论基础 | 第22页 |
(二) 教育学理论基础 | 第22页 |
(三) 我国的教育方针 | 第22-23页 |
三、欧美发达国家和我国部分地区的发展状况 | 第23-25页 |
(一) 欧美发达国家发展现状 | 第23页 |
(二) 我国台湾地区发展现状 | 第23-24页 |
(三) 我国东部发达地区发展现状 | 第24-25页 |
四、小班化教学的优势 | 第25-28页 |
(一) 关注每一位学生,体现教育的公平性 | 第25页 |
(二) 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有利于实施因材施教 | 第25-26页 |
(三) 发扬学生主体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 第26-27页 |
(四) 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 | 第27页 |
(五) 小班化教学使课堂教学质量明显上升,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 第27-28页 |
第三章 西部农村中小学实施小班化教学的意义及问题分析 | 第28-34页 |
一、西部农村中小学实施小班化教学的意义 | 第28-31页 |
(一) 小班化教育是西部农村基础教育从普及到提高的必然趋势 | 第28页 |
(二) 小班化教学有利于培育优质教育资源,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 第28-29页 |
(三) 有助于立足西部农村教育现状,进一步提高农村学校教育质量 | 第29页 |
(四) 有利于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 | 第29-30页 |
(五) 有利于推进农村素质教育、实现农村学生全面发展 | 第30-31页 |
二、西部农村中小学实施小班化教学的问题分析 | 第31-34页 |
(一) 有利因素 | 第31页 |
1. 小班化教学是西部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趋势 | 第31页 |
2. 农村中小学的历史变迁给小班化教学提供了客观条件 | 第31页 |
3. 农村的自然环境为农村学校小班化教学提供了实践活动的场所 | 第31页 |
(二) 不利因素 | 第31-34页 |
1. 西部农村实施小班化教学的教育经费短缺 | 第31-32页 |
2. 面向全体、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并未完全确立 | 第32页 |
3. 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学习缺乏自主性、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不高 | 第32页 |
4. 传统的教学评价制约学生的发展 | 第32-34页 |
第四章 西部农村中小学实施小班化教学的策略研究 | 第34-45页 |
一、各级政府应加大西部农村基础教育经费投入,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确保农村中小学小班化教学的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 | 第34-36页 |
(一) 加大对西部农村学校基础教育经费投入、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 | 第34-35页 |
(二) 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水平,支持农村教师学习培训,加强小班化教学理论学习,提升农村教师的专业技能 | 第35-36页 |
二、西部农村学校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实现农村学生个性发展 | 第36页 |
三、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应发挥小班化教学优势,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 | 第36-45页 |
(一) 确立"小班化"教学的组织形式 | 第36-37页 |
(二) 构建"小班化"教育教学模式 | 第37-38页 |
(三) 探究适宜"小班环境"的教学方法 | 第38-41页 |
(四) 转变传统的评价理念,采取多种评价方法,促进农村学校学生全面发展 | 第41-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48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