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外商直接投资集聚效应的实证研究 |
论文目录 | | 中文摘要 | 第1-9
页 | ABSTRACT | 第9-10
页 | 导论 | 第10-12
页 | 一、提出问题 | 第10-11
页 | 二、相关概念界定 | 第11
页 | 三、本文的结构与创新点 | 第11-12
页 | 第一部分 相关理论综述 | 第12-22
页 | 一、有关集聚效应与FDI集聚间关系的理论研究 | 第12-19
页 | (一) 产业集聚与FDI集聚 | 第12-17
页 | 1.古典经济学的研究 | 第13-15
页 | 2.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 | 第15-16
页 | 3.竞争优势理论 | 第16-17
页 | (二) 转型经济与FDI集聚 | 第17-19
页 | 二、集聚效应与FDI区位选择关系的实证研究 | 第19-20
页 | 三、小结 | 第20-22
页 | 第二部分 FDI集聚效应的理论分析 | 第22-34
页 | 一、集聚效应的功能 | 第22-23
页 | 二、FDI集聚效应的结构分析 | 第23-27
页 | (一) FDI集聚的两个重要特征 | 第23-25
页 | 1.特定国别集聚 | 第24
页 | 2.特定产业集聚 | 第24-25
页 | (二) FDI集聚效应的结构分析 | 第25-27
页 | 1.来源国集聚效应 | 第25-26
页 | 2.产业集聚效应 | 第26-27
页 | 三、FDI来源国集聚效应的理论分析 | 第27-31
页 | (一) 数理模型 | 第27-30
页 | (二) 结论 | 第30-31
页 | 四、FDI产业集聚效应的理论分析 | 第31-34
页 | (一) 数理模型 | 第31-33
页 | (二) 结论 | 第33-34
页 | 第三部分 山东FDI集聚效应的实证研究 | 第34-45
页 | 一、山东FDI集聚的基本特征 | 第34-38
页 | (一) 山东FDI分布的区域特征 | 第34-35
页 | (二) 山东FDI分布的国别特征 | 第35-37
页 | (三) 山东FDI分布的产业特征 | 第37-38
页 | 二、山东FDI集聚效应的实证分析 | 第38-45
页 | (一) 山东FDI集聚效应的灰色关联分析 | 第38-41
页 | 1.主行为因子和相关行为因子的确定 | 第39-40
页 | 2.关联度的计算结果 | 第40
页 | 3.结论 | 第40-41
页 | (二) 山东FDI来源国集聚效应的分析 | 第41-43
页 | 1.回归模型的建立 | 第41-42
页 | 2.结论及原因分析 | 第42-43
页 | (三) 山东FDI产业集聚效应的分析 | 第43-45
页 | 1.回归模型的建立 | 第43-44
页 | 2.结论及原因分析 | 第44-45
页 | 第四部分 山东利用集聚效应吸引外资的启示 | 第45-51
页 | 一、积极引进韩资日资,承接韩日制造产业转移 | 第45-46
页 | 二、集中精力发展优势产业,营造外资集聚的产业基础 | 第46-48
页 | 三、增强产业配套能力,延长产业价值链 | 第48-49
页 | 四、深化与跨国公司在高新技术上的合作,增强外资集聚的驱动力 | 第49
页 | 五、建设好各类特色经济园区,创造FDI产业集聚空间 | 第49-50
页 | 六、大力引进大型跨国公司,培植外资带动型产业集聚 | 第50-51
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
页 | 致谢 | 第54-55
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5-56
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56
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