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引言 | 第1-10
页 |
第一部分 著作权集体管理是一种新的维权方式 | 第10-26
页 |
一、个体维权的不足是著作权集体管理产生的根本原因 | 第10-13
页 |
(一) 作品的使用方式日渐增多,权利内容不断丰富 | 第10-11
页 |
(二) 著作权产业快速发展,侵权事件层出不穷 | 第11-12
页 |
(三) 著作权人权利意识的增强推动了集体管理组织的产生 | 第12-13
页 |
二、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产生与发展 | 第13-16
页 |
(一) 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产生 | 第13-14
页 |
(二) 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发展 | 第14-16
页 |
三、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职能和作用 | 第16-22
页 |
(一) 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职能 | 第16-20
页 |
1、接受权利人授权 | 第16-17
页 |
2、发放许可 | 第17
页 |
3、确定报酬 | 第17-18
页 |
4、收取使用费 | 第18
页 |
5、使用费分配 | 第18-19
页 |
6、社会保障与文化活动 | 第19-20
页 |
(二) 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作用 | 第20-22
页 |
1、有效的维护了广大著作权人的利益 | 第20-21
页 |
2、大大地方便了使用者使用作品 | 第21
页 |
3、有利于鼓励创作,促进作品的传播 | 第21-22
页 |
4、广大公众也能从中受益 | 第22
页 |
四、著作权集体管理存在的问题 | 第22-26
页 |
(一) 新技术环境下,传统的集体管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 第23
页 |
(二) 集体管理组织滥用其垄断地位,侵害权利人和使用者的权益 | 第23-24
页 |
(三) 集体管理组织不积极维权的问题已经显现 | 第24-26
页 |
第二部分 著作权集体管理法律关系及其组织模式 | 第26-50
页 |
一、著作权集体管理法律关系分析 | 第26-36
页 |
(一) 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与权利人之间的法律关系 | 第26-34
页 |
1、法律关系产生的依据:合同约定和法律规定 | 第26-27
页 |
2、将集体管理组织和权利人之间的合同关系定性为信托比较合理 | 第27-33
页 |
3、信托之外的其他授权方式—委托与转让 | 第33-34
页 |
(二) 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与作品使用者之间的法律关系 | 第34-35
页 |
(三) 集体管理组织之间的法律关系 | 第35-36
页 |
二、著作权集体管理的组织模式 | 第36-50
页 |
(一) 著作权集体管理的两大传统组织模式 | 第36-47
页 |
1、竞争型模式的特点、优势及存在的问题 | 第36-40
页 |
2、垄断型模式的特点、优势及存在的问题 | 第40-47
页 |
(二) 设立集体管理组织必须考虑的诸多因素 | 第47-50
页 |
1、一定程度的垄断是设立集体管理组织的“质”的规定性 | 第47-48
页 |
2、授权关系定性、权利管理范围与组织模式的选择 | 第48-49
页 |
3、著作权集体管理要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 第49-50
页 |
第三部分 完善我国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的探讨 | 第50-60
页 |
一、我国著作权集体管理的概况 | 第50-53
页 |
(一) 关于我国的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 | 第50
页 |
(二) 关于我国著作权集体管理的立法概况 | 第50-51
页 |
(三) 对我国《著作权集体管理条例》的评述 | 第51-53
页 |
1、关于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设立条件及设立模式 | 第51
页 |
2、关于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与权利人之间法律关系的定性 | 第51-52
页 |
3、关于著作权集体管理的权利范围 | 第52-53
页 |
4、关于对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监督 | 第53
页 |
二、完善我国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的启示和建议 | 第53-60
页 |
(一) 关于对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与权利人之间法律关系定性的反思 | 第53-55
页 |
(二) 关于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模式的选择—构建“有限竞争,合理垄断”的组织模式 | 第55-60
页 |
1、设立方面:全面限制集体管理组织的设立不尽合理 | 第55
页 |
2、权利管理范围方面:尽量放松管制 | 第55-57
页 |
3、关于“有限竞争,合理垄断”模式设立方式的具体构想 | 第57-60
页 |
结语 | 第60-61
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
页 |
后记 | 第65-66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