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中文摘要 | 第1-7
页 |
SUMMARY | 第7-9
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9-20
页 |
1 昆虫病原真菌的毒力 | 第9-11
页 |
· 孢子或其它感染体的特性 | 第9-10
页 |
· 孢子萌发和芽管的行为 | 第10
页 |
· 有毒代谢产物 | 第10-11
页 |
2 影响昆虫病原真菌毒力的因素 | 第11-13
页 |
· 培养基 | 第11
页 |
· 酶 | 第11-12
页 |
· 菌种 | 第12
页 |
· 温湿度 | 第12-13
页 |
3 酶的应用 | 第13-16
页 |
· 酯酶的应用 | 第13-14
页 |
· 溶菌酶的应用 | 第14
页 |
· 蛋白酶的应用 | 第14-15
页 |
· 几丁质酶的应用 | 第15-16
页 |
4 蝉拟青霉的应用 | 第16-19
页 |
· 形态特征及分布 | 第16-17
页 |
· 蝉花的化学成份 | 第17
页 |
· 蝉花的药理作用 | 第17-18
页 |
· 蝉花在生物防治方面的作用 | 第18-19
页 |
5 展望 | 第19-20
页 |
第二章 蝉拟青霉高毒力菌株的筛选 | 第20-27
页 |
一 材料与方法 | 第20-23
页 |
1 材料 | 第20-22
页 |
2 方法 | 第22-23
页 |
· 菌株培养 | 第22
页 |
· 杀虫剂型的处理 | 第22
页 |
· 杀虫方法 | 第22-23
页 |
二 结果和分析 | 第23-27
页 |
·株蝉拟青霉对蚕豆蚜虫的致死率 | 第23-25
页 |
·株蝉拟青霉对小菜蛾的致死率 | 第25-26
页 |
·对感染的蚜虫进行贴片观察 | 第26-27
页 |
第三章 蝉拟青霉高毒力菌株中酶的研究 | 第27-46
页 |
一 材料与方法 | 第27-35
页 |
1 材料 | 第27-29
页 |
2 方法 | 第29-35
页 |
· 菌株培养: | 第29
页 |
· 标准曲线的建立 | 第29-30
页 |
· 比较酯酶胞内酶与胞外酶的含量 | 第30
页 |
· 筛选胞内酶活力高的菌株 | 第30-31
页 |
· 蝉拟青霉GZDXIFR 4611和3716的生长曲线 | 第31
页 |
· 蝉拟青霉酯酶产酶条件的研究 | 第31-33
页 |
· 蝉拟青霉几丁质酶、蛋白酶、溶菌酶产酶条件的研究 | 第33-35
页 |
二 结果和分析 | 第35-46
页 |
·A-萘酚、N—乙酰氨基葡萄糖和酪氨酸标准曲线的建立 | 第35
页 |
·比较蝉拟青霉酯酶胞内酶与胞外酶的含量 | 第35-36
页 |
·株蝉拟青霉胞内酶活力的筛选 | 第36
页 |
·菌株GZDXIFR3716和GZDXIFR4611的生长曲线 | 第36-37
页 |
·蝉拟青霉酯酶产酶条件结果 | 第37-42
页 |
· 菌株GZDXIFR 4611产酯酶最优发酵培养基筛选结果 | 第37-40
页 |
· 酯酶的生长曲线、温度、PH和反应时间对酯酶的影响 | 第40-41
页 |
· 蝉拟青霉酯酶的热稳定性 | 第41-42
页 |
· 蝉拟青霉酯酶的半衰期 | 第42
页 |
·蝉拟青霉几丁质酶、蛋白酶和溶菌酶产酶条件的结果 | 第42-46
页 |
第四章 蝉拟青霉酯酶的杀虫作用 | 第46-54
页 |
一 材料与方法 | 第46-50
页 |
1 材料 | 第46-47
页 |
2 方法 | 第47-50
页 |
· 蛋白质含量测定的标准曲线的建立 | 第47
页 |
·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 第47
页 |
· 蝉拟青霉酯酶的分离提取 | 第47-49
页 |
· 各步分离酯酶的溶液对蚜虫的致病力测试 | 第49-50
页 |
二、结果和分析 | 第50-54
页 |
·蛋白质标准曲线的建立 | 第50
页 |
·蝉拟青霉酯酶的分离提取 | 第50-52
页 |
· 硫酸铵分级盐析 | 第50-51
页 |
· SEPHADEX G-50柱层析脱盐 | 第51
页 |
· SEPHADEX G-100柱层析分离 | 第51-52
页 |
· 蝉拟青霉酯酶的纯度和收率 | 第52
页 |
3 各步分离酯酶的溶液对蚜虫的致病力测试结果 | 第52-54
页 |
第五章 讨论 | 第54-56
页 |
致谢 | 第56-57
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1
页 |
附录 | 第61-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