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对策研究 |
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19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3-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 第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3 理论综述 | 第16-18页 | 1.3.1 新公共服务理论 | 第16页 | 1.3.2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 第16-17页 | 1.3.3 城乡融合理论 | 第17页 | 1.3.4 公共产品理论 | 第17-18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4.1 文献分析法 | 第18页 | 1.4.2 案例分析与比较研究 | 第18页 | 1.4.3 实地调研法 | 第18-19页 | 第二章 农村生活垃圾类别与处理方式的历史演变 | 第19-29页 | 2.1 农村垃圾类别及其特点 | 第19-21页 | 2.1.1 农村生活垃圾 | 第19页 | 2.1.2 农业生产型垃圾 | 第19-20页 | 2.1.3 可回收利用垃圾 | 第20页 | 2.1.4 有毒有害垃圾 | 第20页 | 2.1.5 可腐烂垃圾 | 第20-21页 | 2.1.6 可燃烧垃圾 | 第21页 | 2.2 农村垃圾处理方式的发展演变 | 第21-24页 | 2.2.1 随意处理阶段:1949——1980 年 | 第21页 | 2.2.2 规范处理阶段:1981——1990 年 | 第21-22页 | 2.2.3 资源化处理示范阶段:1991——2010 年 | 第22-23页 | 2.2.4 资源化处理推广阶段:2011——现在 | 第23-24页 | 2.3 农村生活垃圾资源化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 第24-29页 | 2.3.1 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必要性 | 第24页 | 2.3.2 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可行性 | 第24-29页 | 第三章 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现状及问题 | 第29-39页 | 3.1 贵门乡农村基本情况 | 第29页 | 3.2 贵门乡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现状 | 第29-34页 | 3.2.1 贵门乡生活垃圾的总量与组成情况 | 第29-31页 | 3.2.2 贵门乡生活垃圾收运处置发展回顾 | 第31-32页 | 3.2.3 贵门乡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处置现状 | 第32-34页 | 3.3 贵门乡农村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存在的问题 | 第34-39页 | 3.3.1 政府各项投入不足 | 第34-35页 | 3.3.2 宣传动员仍需加强 | 第35-37页 | 3.3.3 运行环节问题较多 | 第37-38页 | 3.3.4 市场主体参与不足 | 第38页 | 3.3.5 技术支撑后劲乏力 | 第38-39页 | 第四章 贵门乡农村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对策与建议 | 第39-48页 | 4.1.健全制度体系,制定规范标准 | 第39-40页 | 4.1.1 加大政府投入,加强资金保障 | 第39页 | 4.1.2 健全资源化处理的管理体系 | 第39-40页 | 4.2 鼓励技术研发,提供技术支撑 | 第40-42页 | 4.2.1 重视终端处理技术 | 第40-41页 | 4.2.2 形成智慧型科技处理模式 | 第41页 | 4.2.3 重视塑料制品替代品的开发 | 第41-42页 | 4.3 引入市场机制,提高运行效率 | 第42-43页 | 4.3.1 引入企业化垃圾处理模式 | 第42页 | 4.3.2 探索智能化处理模式 | 第42-43页 | 4.4 建立分类标准,规范处置行为 | 第43-44页 | 4.4.1 源头减量,提高分类质量 | 第43-44页 | 4.4.2 收集减量,提高清运效率 | 第44页 | 4.4.3 计量换码,调动全民参与积极性 | 第44页 | 4.5 健全宣传动员,形成全面参与 | 第44-46页 | 4.5.1 深化宣传,实现垃圾分类家喻户晓 | 第44-45页 | 4.5.2 加强法律教育,提高村民环保意识 | 第45-46页 | 4.6 健全制度体系,制定规范标准 | 第46-48页 | 4.6.1 完善法律体系,规范垃圾处理过程 | 第46-47页 | 4.6.2 完善考核,树立导向鲜明的奖惩机制 | 第47-48页 | 第五章 总结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53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