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第一章 导言 | 第11-21
页 |
· 选题的背景 | 第11-13
页 |
·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13-14
页 |
· 选题的目的 | 第13
页 |
· 选题的意义 | 第13-14
页 |
·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4-19
页 |
·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4-16
页 |
·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6-19
页 |
·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第19
页 |
· 研究的思路 | 第19
页 |
· 研究的方法 | 第19
页 |
· 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19-21
页 |
第二章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相关理论 | 第21-27
页 |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1-23
页 |
· “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内涵 | 第21-22
页 |
· 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 第22-23
页 |
·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 | 第23
页 |
· 可持续发展与传统的经济发展观的区别 | 第23-24
页 |
· 传统的经济发展观 | 第23-24
页 |
· 可持续发展观与传统经济发展观的区别 | 第24
页 |
· 影响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实践的主要因素分析 | 第24-27
页 |
· 体制因素 | 第24-25
页 |
· 人口因素 | 第25
页 |
· 科技因素 | 第25-26
页 |
· 产业结构因素 | 第26-27
页 |
第三章 河西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及可持续性总体评价 | 第27-40
页 |
· 河西自然资源综合利用现状及评价..........................................? | 第27-31
页 |
· 河西人力资源现状及评价 | 第31-33
页 |
· 河西环境现状及评价 | 第33-34
页 |
· 河西经济可持续发展总体评价 | 第34-40
页 |
· 评价方法和指标 | 第35
页 |
· 主要评价结果 | 第35-40
页 |
第四章 河西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路与战略重点 | 第40-45
页 |
· 河西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 第40
页 |
· 河西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路 | 第40-42
页 |
· 统筹城乡,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 第41
页 |
· 坚持发展,注重经济增长质量 | 第41
页 |
· 突出节水,实施生态环境综合治理 | 第41-42
页 |
· 河西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重点 | 第42-45
页 |
· 大力发展科教事业,全面提高人口素质 | 第42-43
页 |
· 建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 | 第43
页 |
·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国民经济体系 | 第43-44
页 |
· 正确处理生存与发展的关系,高度重视全面脱贫致富 | 第44-45
页 |
第五章 河西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 | 第45-51
页 |
· 资源开发型模式--现实增长模式 | 第45-46
页 |
· 以农产品加工为重点,带动区域经济增长 | 第45-46
页 |
· 以水资源开发利用为基础,创造新的增长极 | 第46
页 |
· 以旅游资源为依托,发展相关产业 | 第46
页 |
· 中小城镇依托型模式--中长期发展模式 | 第46-47
页 |
· 人力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互动模式--长远推进模式 | 第47-49
页 |
· 制度创新互动模式 | 第47-48
页 |
· 产业分化互动模式 | 第48
页 |
· 基础教育互动模式 | 第48-49
页 |
· 城镇化诱导模式 | 第49
页 |
· 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根本实现模式 | 第49-51
页 |
· 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 | 第49-50
页 |
· 实现标准化生产,建立无公害农产品基地 | 第50
页 |
· 退耕还林(草),坚持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 | 第50-51
页 |
第六章 河西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策 | 第51-60
页 |
· 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 第51-53
页 |
· 加强水资源的统一、依法管理,改革用水管理制度 | 第51-52
页 |
· 合理调整经济结构,优化配置水资源.............? | 第52-53
页 |
· 全面实施生态环境综合治理 | 第53-56
页 |
· 加快生态环境保护的地方立法,依法治理 | 第53-54
页 |
· 以流域为单元进行国土整治 | 第54
页 |
· 正确处理好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的关系,保证生态用水 | 第54-56
页 |
· 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 | 第56-57
页 |
· 发挥比较优势,发展优势主导产业 | 第56
页 |
· 依靠科技,走质量效益型发展之路 | 第56-57
页 |
· 推进农科教结合,加强农民素质培训 | 第57
页 |
· 提高河西产业和产品市场竞争力 | 第57-60
页 |
· 加快发展有竞争优势和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 | 第57-58
页 |
· 以质量标准为核心,建立健全农业安全检测体系 | 第58-60
页 |
结束语 | 第60-61
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6
页 |
致谢 | 第66-67
页 |
作者简介 | 第67
页 |